对中国而言,全球适度变暖是好是坏?

对中国而言,全球适度变暖是好是坏?】近几年来,公众对“全球变暖”这一命题的真伪争议愈发激烈,特别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然否认全球变暖。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虽然很难评判,但如果回溯历史就会发现,至少对中国而言,适度全球变暖未必是件坏事。
对中国而言,全球适度变暖是好是坏?
文章插图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中国历史温暖期是西汉和初唐,而这两个时期又恰好被后人誉为“汉唐盛世”。也就是说,历史经验证明,气候温暖时期是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
除了温度以外,湿度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科学家们的测算,在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总趋势是逐渐变干,而更为有趣的是,在东汉至西晋时期,中国气候迅速变干,而这一时期所对应的历史事件,便是西方的民族大迁徙与中国的“五胡乱华”。第二个迅速变干期发生在南宋后期,这正是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时代。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干旱的发生,使得草原初始生产力大幅降低,游牧民族不得不用扩张和掠夺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生存;而正因为干旱时期的到来,农业文明生产力随之下降,其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不断南移。此消彼长之下,大变局就开始了。
当然,很多人并不否认温暖的气候会带来更多降水,但与此相伴的,是土壤蒸发量也随之加大,可能会引发土地荒漠化问题。那究竟哪一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还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加以观察:如果全球变暖会引发土地荒漠化,那中国寒冷期的沙漠面积应该要小于温暖期,可事实并不如此。
对中国而言,全球适度变暖是好是坏?
文章插图
成书于中国寒冷期的《魏书·西域传》中大量提及了西域诸国所面临的沙漠化问题,而在中国温暖期时所著的《汉书·西域传》中则无此记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
——《汉书·西域传》
鄯善国,都扞泥城,古楼兰国也。去代七千六百里,所都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
——《魏书·西域传》
从这两段文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鄯善在西汉时期虽然干燥,也有一定沙漠,但其生态环境还是十分良好的,也有葭苇、柽柳、胡桐、白草,还能维持游牧经济;但到北魏时期,就变成了“多沙卤,少水草”的沙漠景观,其中固然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却也不乏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实,近几年来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样离不开主观因素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
对中国而言,全球适度变暖是好是坏?
文章插图
总而言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定是决定性的。至于人类改造环境,其实无论人类怎么去改,环境都能通过自身调节重新达到平衡,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无论怎样,地球还是地球,适不适宜生物生存是生物的事。我们号称拯救地球,其实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