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 三 )


多重危害
据相关人士介绍 , 汝箕沟矿区25处火区发展变化情况可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熄灭火区5处;二是存在温度异常疑似火区尚未完全熄灭的火区4处;三是火区正在发展 , 须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治理的火区16处 。
如今 , 火区燃烧已对贺兰山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破坏 , 并危害当地居民健康 。
一是排放规模庞大的有害气体 。 2020年3月 , 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汝箕沟矿区自燃火区开展大气环境现场监测发现 , 煤层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烟气 , 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 是矿区PM2.5升高的主因 , 并危害矿区环境及居民健康 。 数据显示 , 火区燃烧每年仅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就达1.29万吨和5324吨 , 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厂排放量的269倍和24倍 。
“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的排放浓度分别占石嘴山市2019年均浓度的3.12%、1.39%、1.91%和4.39% , 表明火区自燃对当地空气影响是超标的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执法监督局局长杨先梁说 。
二是破坏矿区的土地资源 。 煤层燃烧造成山体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 , 过火后的土壤失去养分且土质疏松 , 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严重影响植被恢复 。 目前 , 火区损毁土地面积约332公顷 , 按年平均10米的扩展速度估算 , 汝箕沟每年损毁土地面积预计达16公顷 。
“地表高温改变了土壤性质 , 会导致土地贫化 , 造成植被大面积枯萎死亡 。 ”石嘴山市一基层干部坦言 , 目前贺兰山亟需生态修复 , 如果过火面积加大 , 土里种什么都种不活 。
三是危害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 。 目前 , 汝箕沟火区已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 。 火区弥漫的有害气体 , 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造成危害 , 火区的燃烧也给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廊道造成了一定破坏 , 野生动物的迁徙也受到一定影响 , 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群造成伤害 。
四是损失大量珍稀的太西煤 。 “煤中之王”太西煤主要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 , 据估算 , 火区每年烧损太西煤量约115万吨 , 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 。 按目前火势发展预测 , 50年后 , 汝箕沟矿区保有的太西煤可能燃烧殆尽 。
当地多部门、相关专家认为 , 这25个火区对贺兰山有很强破坏力 , 应集思广益、综合施策 , 尽快阻断污染源 , 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自燃带来的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问题 。
根本解决
火区治理如今已成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难点 。 但是 , 作为生态环境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 , 必须最大限度消除火区及其治理工作对贺兰山生态敏感区的扰动 。
《汝箕沟矿区火区治理方案(送审稿)》指出 , 按照“宜剥则剥 , 宜注则注 , 剥注结合”的灭火技术选用原则 , 综合考虑火区现状、技术、经济等因素 , 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具体适用灭火技术组织实施 , 建议采取“注浆灌浆”和“剥离+注浆灌浆”的灭火技术进行治理 。
其中 , 白芨沟煤矿井田范围内的9处火区和贺兰山保护区范围内的5处火区须采取注浆灌浆技术灭火 , 而中槽火区、羊齿火区等6处火区因蓄积能量大、漏风供氧充分、煤层倾角大、已出现大面积明火等特点 , 严重制约了传统灌浆充填技术的应用 , 应对浅表火区采取“剥离+注浆灌浆”的方式进行灭火 。
然而 , 这一治理方案中提出的剥离意味着继续采煤 。 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正在持续推进 , 自然保护区也已全面禁采 , 这时提出通过剥离方式治理火区 , 当地干部心有顾虑 。
据了解 , 上个世纪90年代 , 汝箕沟矿区曾经实施过灭火工程 , 打算将着火的煤彻底挖掉 , 但由于监管不到位 , 结果造成一些人打着灭火工程的旗号 , 盗采盗挖 , 相关领导干部也因此受到严肃处理 。
有鉴于此 , 多位受访干部谈及火区治理时担忧 , 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正在持续推进 , 现在如果再提出通过剥离的方式治理火区 , 万一再出现盗采盗挖现象 , 无法向中央和老百姓交待 。
采访人员从自治区发改委了解到 , 2019年编制的《汝箕沟矿区火区治理方案(送审稿)》并未获得通过和实施 。 近期 , 为完善治理方案 , 宁夏又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到汝箕沟矿区实地考察 , 希望专家对治理方案提出意见并论证 。
【新华每日电讯|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 当地多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认为 , 汝箕沟矿区煤层自燃虽属历史遗留问题 , 但其对已投入巨额资金的贺兰山生态保护效果有较大影响 , 国家相关部门及宁夏应及时决策 , 综合施策 , 消除火区及其治理工作对贺兰山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 并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自燃带来的污染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