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为何总是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 二 )


所以还是给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量不大的小情节做底,先把结尾点上。

■谢@丁文元先生邀。
我可能要说点不一样的。
相声为什么会虎头?确实要归于相声这种形式的来源——撂地演出。这一条街可能有很多种好玩的,我听见你们两个说话就留下来看你们了?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
其实包括白沙撒字,包括垫话,包括相声表演中那种“乙自说自话,甲过来插一杠子”,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先把人留住。(人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也是异曲同工)
为什么会蛇尾?也是跟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相声的起源,我觉得就是单纯为了逗人发笑,至于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在撂地演出的那个时代,就像是现在说“保险人是在传递爱和责任”一样——无非是给自己想挣你钱找一个高大上的理由。
想想看,苦哈哈干了一天活,谁来你这是为了受教育的?谁来你这是为了研究你的完整性,研究你的艺术性的?都是为了为艰苦的生活找点乐子。
逗得差不多了,观众差不多满意了,我怎么下台?总得在笑声或者叫好中下台吧?至于这个结尾有没有艺术性,能不能说的圆全,那不是我考虑的范围了。
这也就决定了相声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会以乐和不触犯底线为唯一考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相声或者说相声这种方式的文本虎头蛇尾,就成为一种常态。
而且其实传统相声的“蛇尾”还特别……“蛇尾”,一是很多没有完整性,二是很多没有大包袱。
没有完整性,刚才已经说清楚了。
至于没有大包袱,其实是看不同的作品。
有的作品,整段作品已经特别搞笑了,结尾抓个小包袱,也就是找个结尾,在笑声中鞠躬下台。姜昆老师早期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比如《如此照相》《楼道进行曲》《虎口遐想》等等。也包括很多春晚相声,捧哏正能量完了,俩人再少说几句,抓个哏,捧哏来句“去你的吧”下台。
【相声为何总是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但有的作品,结尾是冲突,是高潮,典型的像《大保镖》,前边逗哏多不着调,在最后碰见贼了的冲突下完全展现出来,抛开完整性,其实不算是蛇尾了。《钓鱼》的人物塑造,通过最后逗哏自己说漏了嘴的表现,也把对这类人物的讽刺推向高潮。再比如像很多学唱类的作品,也容易在最后笑点最密集。

但话说回来了,传统相声的完整性不重要,不代表现在就可以以此为由,不去好好琢磨本子。
还是那个观点,我希望相声是多元化的,要有特别烂俗的,纯粹搞笑的本子,更要有文学性,艺术性很强的相声。
前者是相声的现在,后者是相声的未来。趁着现在相声还算不错,能多涌现出一些能传承的相声,对相声的未来是更有利的。
抛开多元化,除了搞笑什么都没有和既搞笑又有很好的完整性,我觉得也没人会拒绝后边那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