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之道蔡小林 《民法典》解读61: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行为的法律效果( 二 )


由此 , 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权限之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则 , 最终得以建立 。

二、本条规定的目的与含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是民法典承认的三类民事主体 。 然而 , 法人作为一种法律构造的组织体 , 不论对其本质采取何种认识 , 事实上需要借由自然人或自然人的结合体代为行为 , 方可参与社会交往 。 由此必然产生如下问题:
(1)何人可以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等对外交往 。
(2)有资格代表法人行为之人实施的行为 , 是否都可以归属于法人 。
本条即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 。
(一)本条第一款
法定代表人之定义 ,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 , 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 , 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 对此定义可以做如下理解:
(1)法定代表人的产生途径有两种:法律或法人章程确定 。
民法典第八十一条、第九十一条和第九十三条规定 , 我国的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确定 , 基本由章程自治 , 体现了私法自治原则 。 而机关法人等特别法人 , 因涉及公法、特别政策或公共利益 , 其法定代表人一般由法律规定 。
(2)法定代表人应为法人的负责人 。
法人的负责人应当是对法人事务享有职权、能够对法人事务负责任之人 。 虽然法定代表人选任有一定的范围 , 即应当是由法人中权力较大、职务较高者承担 。 但并不是说法定代表人有唯一性 , 有别以前规定的“首长负责制” , 将法定代表人限定为最高行政领导人 。 这种唯一性制度过于僵化 , 在缺乏其他制约规则的情况下助长了法定代表人滥权 。
(3)法定代表人目的在于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 , 其与法人之间是代表关系 。
对于法定代表人和法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代表说和代理说两种 , 两者分别对应着法人本质上的实在说和拟制说 。 代表说认为法定代表人行为就是法人自身行为 , 法定代表人作为法人机关的负责人 , 与法人合二为一 , 并非独立主体;而代理说认为法人与其法定代表人都是独立的民事主体 , 法定代理人作为法人的代理人从事行为 , 将代理行为后果归属于法人 。 但两种说法在处理纠纷的实际效果上并无实质差异 。
我国民法典历来对于法人本质采取实在说中的组织体说 , 故采用的是代表说 , 即法定代表人作为法人的意思表达者 , 是法人进行民事活动和对外交往的代表 , 其行为应视为法人本身的行为 。
应当指出的是 , 在法定代表人所实施的法律行为效果归属方面 , 代表说和代理说并无差别 , 均认为效果归属于法人 。 但是在法定代表人实施违法行为、事实行为和占有行为等行为的效果归属方面 , 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别 。 对法定代表人实施的违法行为 , 代表说认为代表人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 , 而代理说则认为 , 法人是对他人即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 对于代表实施的事实行为 , 代理说事实行业类似于代理关系处理 。 对于占有行为 , 代表说认为法人是直接占有人 , 代表人为占有机关 , 代理说则认为法人为间接占有 , 法定代表人为直接占有 。
(二)本条第二款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 , 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 规定的是法定代表人行为之归属规则 。 由以下要件构成:
(1)行为人必须具有法定代表人身份 。
(2)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实施的行为 , 应属于民事活动 。
所谓民事活动 , 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旨在实现其民事利益的、受到民法调整和评价并产生相应民事法律后果的法律活动 。 包括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
(3)该行为必须是以法人名义实施的 。
满足上述构成要件 , 其法律后果归属于法人 。
(三)本条第三款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 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 本款为代表权限制的外部效力规则 。
法定代表人如何代表法人 , 在私法中主要由法人自治 。 一般情况下 , 法人会赋予法定代表人概括的代表权 , 但有时也会对其进行限制 。 法定代表人超出此等限制而与相对人进行民事活动 , 其行为效力是否仍然可以归属于法人 , 为代表权限制的外部效力问题 。
【益之道蔡小林|《民法典》解读61: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行为的法律效果】发生本款的法律后果 , 需具备如下要件:
(1)法人章程或权力机构决议对代表权进行了限制 。
(2)相对人当属于善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