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老漂族”,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何以破解( 四 )


此外 , 李玲指出 ,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 , 随迁老年人照顾孙辈的压力倍增 。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 ,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 进一步改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 , 发展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 ,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随迁老人抚育幼儿的压力 。
鼓励以深度“文化反哺”弥合“数字沟壑” , 为代际支持提供必要的铺垫 。 传播科技的发展使得归属感的建立能够跨越时空界限 , 为流动人群社会关系的重新连接赋予了新的潜能 。 在采访中 , 庄曦强调 , 家庭内社会支持的构建与维系 , 是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的重点 。 不少随迁老人在晚辈的帮助下 , 学会了微信聊天、收发红包等功能 , 这些进步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 而且为其与晚辈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新渠道 。 家人的支持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新技术的分享 , 更是情感的纽带 。 因此 , 互联网平台上代际间跨圈层的深度文化反哺应作为提升随迁老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向 。
同时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认为社区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共同体 , 是开展和推进适老化改造和升级的基本抓手 。 据悉 , “十四五”末我国将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 , 通过鼓励社区自设或与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老年教育学习点或与老年大学等一系列“智慧助老”行动 ,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重视随迁老人的友伴支持 , 为其搭建线上线下双重互动空间 。 庄曦表示 , 由于空间距离等因素 , 随迁老人与家乡同辈好友面对面的聚会难以实现 。 但微信群等“虚拟空间”可为老人提供实时在场的“聚会” , 为他们提供充满“集体记忆”的交流场景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 。 但“虚拟空间”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生活 , 因此 , 老年群体同辈之间的互相支持有赖于线上线下的同步推进 。 城市社区应发挥所长 , 以联谊会、外出采风、兴趣小组等形式将随迁老人与本地老人组织到一起 , 帮助他们拓展新的同辈社交网络 , 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性资源 。
加强代际沟通 , 明确家庭权责利 , 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老龄观” , 探索合作育儿 。 沈奕斐指出 , 西方的育儿理论在有些层面并不适用于中国 , 中国文化包含的是合作育儿、家庭主义的文化 。 因此 , 应探索合作育儿的积极路径 , 在学会倾听彼此心声的基础上 , 明确老人的责任和权利 , 在照护过程中 , 子女要给予老年父母足够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支持 , 照护结束后 , 子女要积极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进行“反哺” , 充分了解父母的养老意愿 , 尽自己的孝心让父母安度晚年 。
另一方面 , 老人自身应树立“积极老龄观” , 消除只是临时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外来感”“暂居感” , 发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优势 , 成为子女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 放下作为父母的权威感 , 充分利用空暇时间 , 了解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 , 培养兴趣爱好 , 丰富精神世界 。 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 , 扩大社交圈 。
(记者 白雪蕾 兰亚妮 通讯员 曾悦 钟艺)
责任编辑:刘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