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老漂族”,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何以破解( 二 )


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上 , “广场舞”微信群成为老漂族在流入地建立新的交往关系的入口 。 长期从事老年问题研究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艳表示 , 跳广场舞是当代老年人排解孤独、寻求认同、重建交往的重要途径 。 微信兴起并在老年群体流行起来后 , 现实空间已有的广场舞社群走向网络化 , 通过微信群迅速在网络空间里得到维护、深化和延伸 , 形成他们在流入地互动交流的交往空间 。
在调研中 , 记者深切感受到 , 随迁老年人往往以家庭利益为居留决策的出发点 , 一方面心甘情愿 , 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 , 两难的背后其自身需求往往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 。
2.随迁之“痛” 社交困、消费高、扫码难、代际冲突
社交困难
张成文两年前和老伴儿从老家山东枣庄到济南帮忙带孙子 , 对他来说 , 来到济南虽然“在家庭这个圈子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 但是“纵观再大一点的圈子 , 觉得自己疏远了亲戚朋友 , 自我封闭了” , 没有人交流 , 没有朋友 , 对门的人都没有来往……提及外出尝试社交 , 他更是有苦难言 。 “我们这个年龄再重新建立朋友圈很难 , 也没有多余的时间 , 一整天都要看孩子 , 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 ”
从南到北的地域跨度 , 让来自重庆巫山的邓阿姨在北京带孩子的日子并不舒畅 。 “我的重庆话别人也听不懂 , 出门问路都不方便 。 ”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故土 , “老漂族”往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生活环境不适应的问题 。
代际隔膜
“带孩子再苦再累我都能承受 , 但我不能受气 。 ”在孙芳(化名)看来 , 带娃的日子并不舒心 。 这位来自山西的特级教师 , 2019年年初就从老家来北京帮子女照料生活 , 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 , 还换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 , “每天累得腰酸背痛” , 却常常不能得到孩子的关心 , 有时还要面对他们从工作中带回的“负面情绪” 。 “你想要什么孩子不知道 , 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了 , 但她想要什么我们当父母的都知道 。 ”
不仅如此 , “衣服穿多了还是穿少了”“发烧了是物理降温还是吃药”……育儿观念的差异也成为“老漂族”与子女之间的一大矛盾 。
夫妻分离
三代同堂按理说应该是其乐融融 , 但调研发现并非如此 , 不少老年人忍受着漂泊异乡的孤独 , 有的甚至和老伴儿长年分居两地 。
老年夫妻异地分隔的情况“老漂族”中也并不少见 。 自4年前来北京照顾怀孕儿媳开始 , 刘芳(化名)就与在老家江西工作的老伴儿过上了分居生活 。 老伴儿患有高血压 , 担心其身体的刘芳每日视频提醒他服药 。 然而 , 刘芳在京的日子里 , 老伴儿时常随意饮食 , 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 2019年春节后 , 老伴儿因身体原因突然过世 , 这使刘芳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 常常夜里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流泪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指出 , 在照顾婴幼儿时 , 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支持体系 , 双职工家庭往往需要一个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成员角色 , 而任劳任怨的父母往往充当了这个角色 。 从性别角度来看 , 由于女性承担家务更多 , 老年女性比男性更为“抢手” , 这就导致随迁老人分居的问题 。
异地医保
在随迁老人日常生活方面 , 异地就医始终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 。 来京生活7年的周卫国(化名)对此颇为不满:“除非住院 , 不然都得自己掏钱 , 出院以后花了多少钱只能返回当地再报 , 然而当地有的药费、床位费、门诊费不能报 , 除去这些以后才能报百分之几十 。 ”
由于医保在老家 , 随迁老人生病就医往往要走繁杂的报销流程 , 常常面临“垫资跑腿”负担重、报销周期长等问题 , 再加上大城市医疗费用较高 , 即使报销后也还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 。
针对异地医保的报销 , 近年来政府已着手推动各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试点工作 , 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开通了国家平台线上备案 。 然而 ,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还尚未普及至全国范围 , 对于随迁老人而言 , “就医难”“就医贵”仍然是其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 。
消费“升级”
对于一些随迁老人而言 , 因受户籍的限制 , 很多时候无法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 , 而大城市物价要远远高于老家农村的水平 , 大城市的消费使他们“望而却步” 。
“在城里钱少真是很难啊 , 随便吃顿早餐就几十元 , 以前在村里几块钱就能解决 。 ”张成文来到济南前 , 他和妻子在枣庄经营着一家早餐店 , 为了带孩子 , 他们转让了早餐店 , 举家去了济南 。 没有了经济收入的老张对城市里的高消费难以接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