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二 )


■相同的地方仅是它们一个是光波,一个是声波,都是波。不同的是,颜色分布在光波波长上没有周期律,而音符与声波有周期律的。至于题主的问题,是个比较长的故事.....
可见光的波长大致为380纳米~780纳米,波长长的是红色,波长短的是蓝色。人眼只有三种颜色感受器(红,绿,蓝),我们看到的颜色是三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混合出来的感觉。
颜色学里面,有两种混色法,一个叫加法混色,是用于有颜色的光的混合的。从下图可见,加法混色红色+绿色=黄色。加法的意思就是,亮度增加了。
另一种叫减法混色,就是你们画画用的颜料最主要的一种混色法,红色+绿色=黑色。减法的意思就是亮度减少了。

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减法混色之所以叫减法,是因为物体的颜色是通过吸收+反射白光体现出来的,吸收掉了一部分波长的光,剩下的反射出来,反射率最高的那个波长,就对应我们看到的颜色。比如下图,分别是刚果红,孔雀绿,亚甲基类蓝色染料几种生物染色用染料的吸收光谱图,横坐标是波长且已经标明颜色,纵坐标是吸收率。刚果红的300~600纳米光波基本上都被吸收了,只剩下橘色和红色区域,因此刚果红显示红色。
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你们绘画用的颜料除了主要用减法混色,有时候也会用到加法混色,比如从图中可见,刚果红在400纳米有一个吸收波谷(对应一个小的反射峰),因此这种刚果红染料是带蓝光的红色染料。这个带什么色光,遵循的就是加法混色原理。配色上,要出一个比较亮的颜色,尽量要利用减法混色和加法混色两种一起。如果能利用荧光的色光来加法配色,更是能出惊艳的感觉,能达到通常颜料所不能达到的亮度和艳度(荧光这里不说了,它的吸收峰在不可见的紫外端,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从上面我们就知道了,虽然颜色混合也是有规律的,但是它并不存在一个与波长相关的周期律;不过它的加法混色则与和弦混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应减法混色的,一定要说,大概只有合成效果器了。
音乐上,一个音符与它的频率(相同介质中是波长)有关,与颜色类似,它的波长并不是单一的,也是有一个振动幅度最大的决定了一个音的音名,这个振幅最大的频率也最低,称为基频音,而其它频率的称为泛音,泛音决定一个音的音色,谐音(基频的倍频音)则决定声音的“亮色”和穿透性。(找不到波谱图,只有频谱图)。
一个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音和一个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音,唱名相同,但是相差八度,它们的基频恰好差一倍,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音是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音波长的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那么和弦怎么回事呢?和弦其实就是一些与根音成一定关系的音叠加到一起——特别是频率成一定的整数关系。而这些和弦又跟主音(决定调式)有特定的周期关系。
比如在C大调中,一个主三和弦C(C,E,G),其根音为C音,G音距离C音纯5度,其波长在同介质中大约是C音的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相应的在所有介质中频率是C音的音乐中的调、和弦,与绘画中色彩的关系
倍,这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共振,两个音混合出非常洪亮的声音,因此一个三和弦,其根音+五音是最重要的,奠定了一个和弦的主要基调(相当于绘画中的色彩基调);三音E则决定一个和弦的风格。比如如果是小三和弦,C小调上的主三和弦Am(A,C,E),三音与主音距离是小三度,跟C和弦不一样,C是大三度,差了这么一点,表现色彩就很不一样,C和弦气势宏大,Am则婉约轻快。
(我发现我画的图分析不严谨,应该用信息熵来做才更恰当,有空补)
当然,音乐上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和弦,比如比较不和谐的一些和弦,四个音的七和弦(与根音距离七度),六和弦,挂和弦,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组成音与根音的频率不是“好比例”,音与音之间形不成比较强的共振,听起来比较刺耳,甚至是让人打颤,常用来制造旋律的冲突,或作引子转入下一章节。(题主大概就是听到不同的和弦,而不是不同的调)
其实,调名对一首乐曲所要表达的东西的影响是较小的——除非转入的调差3度以上。通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是区分不出一首曲子是用C大调演奏,还是转到B大调去演奏的。但是如果一首曲子本来是C大调的,通过变奏变为c小调,那么是明显可以区分出来的。不过不同的乐器,对不同的调是具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同一种乐器上——特别是弹拨乐器,能够最明显的区分转调,这是乐器构造中各个音的位置固定且音色固定造成的。电子乐器就完全没有这个特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