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1月28日,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1个多月时间,累计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10909米 的纪录,让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
海底1万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
中国的深潜勇士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险?
载人深潜精神如何助力中国 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听“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主航员张伟,讲述万米深潜背后的故事。
世界唯一 超强的深海到达和作业能力
上岸之后,团队把“奋斗者”号潜水器重新拆卸,把每一个经历过海试的部件都做了一次详细的检查,类似于对“奋斗者”号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结果表明,完成海试的“奋斗者”号技术状态一切正常。
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文章插图

叶聪,曾担任“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和“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被任命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叶聪: “奋斗者”号目前是乘载人数最多 、使用最频繁 、深度最大 的潜水器。这样的深海到达和作业能力是全世界唯一的。 如同几千头大象踩后背 载人舱承受巨大水压
2016年,作为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核心任务,“奋斗者”号立项,目标就是挑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难以企及的万米深度。
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域被称为“深渊”,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2%,想要通过深海载人潜水器抵达那里,首先要打造足以对抗深海高压的铠甲。
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文章插图

“奋斗者”号需要承载的水压是112兆帕,通俗来讲,相当于每平方米的面积承受着11000多吨的重量,或者是几千头大象踩在一个人的后背上,如此巨大的压力,无比考验深潜器的抗压能力。
经过多年上千次的优化测试,“奋斗者”号选择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新高强高韧钛合金作为外壳的材料。
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文章插图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叶聪: 最关键的载人舱,从选材到安装各个环节,我陪着跑了全国各个地方。设计图纸完成以后,从沈阳拿到材料,去陕西做轧板,到四川加工,到江苏成型,到河南焊接,最后到海南做试验,再回到无锡安装。安装的时候,一两毫米的差距我们调整了半个月,球壳被吊上来吊下去,不断调整、不断优化,让测量结果达到我们图纸的要求。
千名科研人员齐攻关 国产化率达96.5%
“奋斗者”号项目由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牵头,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3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60余家企业,近千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在所有科研人员和各方力量的全力推动下,“奋斗者”号进入了超常而有序的研制节奏,观察窗、舱盖等开孔位置的设计和加工备受重视。
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文章插图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叶聪: 这个潜器一共有六个开孔,都是球壳的重点部位。因为它要开孔,所以局部还要加强,越是开孔的地方越要做得厚实,玻璃的厚度是球壳厚度的近三倍。而且观察窗是活动的,它提供了变形的裕度,当外面有海水的时候,整个窗户是往后退的。对于这种关键部件,我们一定要做到均衡。
两年时间完成设计,两年时间完成建造、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在多个关键技术和重要材料领域拥有国产化核心技术,国产化率96.5%。“奋斗者”号代表了当前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
“双船双潜” 打造科学家的两个工作室
2020年7月,“奋斗者”号正式出海,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海试。
“奋斗者”号共有三个潜航班组,三组轮流作业。曾经参加“深海勇士”号试航的张伟成为“奋斗者”号的一个潜航班组的主航员,主要负责对各种设备和仪器进行操作,对海底的突发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门缝 面对面丨万米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不是终点,我们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
文章插图

“奋斗者”号主航员 张伟: 目前人类到达万米深度的次数非常少,我们对海底深渊的底质情况也不是非常了解,面临的未知因素会更多,在超高压力下面潜水器表现出来的性能可能没有太大的底气,对潜航员来说,一定要确保我们的人员和设备安全,沉着应对突发情况。
“双船双潜”,是“奋斗者”号海试任务的关键词。“ 双船”,是为“奋斗者”号深潜护航的双母船——“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双潜”指的是双潜水器:一个是主角,即“奋斗者”号,另一个则是主角的“御用摄影师”——“沧海”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