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汉字叔叔”和美国心胸血管外科专家,缘何都对南京一往情深?( 二 )




“汉字叔叔”创立的“汉字字源”网站截图

2019年底 , 理查德提交资料 。 2020年1月 , 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后 , 他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 今年春天, 他又在南京市科技局的帮助下顺利办理了A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 5年内 , 他可以稳定地留在南京工作 。 如今 , 理查德担任南京市视网么科技有限公司特聘专家 , 双方联合开发的字源卡中文版也已经上市 。

“有人说我是伟大的外国人 , 因为我做了那么多分析汉字的工作 , 其实我只不过是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 那就是汉字 , 我希望永远留在中国 , 我觉得中国是我的家 。 我希望在南京活到老 。 ”理查德说 。

医学无国界 , 30年中外技术接力守护生命健康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远隔重洋 , 享誉世界的美国心胸血管外科专家麦克·杰·卡麦克每天一早会出现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南京一院) , 与医生们一起查房、查看患者的心脏造影、心电图、超声影像等资料 。 随后 , 他会进入手术室 , 随时指导年轻的医生在术中精准主刀 。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心胸血管外科专家麦克·杰·卡麦克

麦克与南京一院的缘分已经持续了近30年 。

南京一院副院长陈鑫 , 1993年作为该院首批赴美培训的医生 , 前往美国奥卡拉心脏研究所学习 , 当时 , 他就是在麦克的指导下开始培训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 。

“上世纪90年代初 , 国内心脏病发病率低 , 国内对心脏搭桥手术也很陌生 , 医院一年也只有几十例心脏手术 , 全国范围能做心脏搭桥手术的医生也不超过10个 , 但美国在80年代就开始推广这项技术了 。 ”陈鑫学成归国后 , 很快成为国内业内的技术骨干 , 也开启了与麦克长达30年的友谊 。 此后 , 南京一院先后输送五六十人次的医护人员到奥卡拉心脏研究所进修学习 。

“麦克团队的医生在缝合血管时 , 出针、进针的手法都非常精细 , 也因为这种精细 , 只需缝合一层就可以 , 这能让患者更快康复 。 ”南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医疗组长项飞2016年曾前往美国培训 , 对这个细节他记忆犹新 。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心胸血管外科专家麦克·杰·卡麦克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远程视频对话

在麦克的帮助下 , 南京一院有了一支成熟的心血管外科手术团队 , 过去的十年 , 尽管重症复杂病人越来越多 , 但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死亡率2%以下 , 比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术前危险评分预测的死亡率降低 56.9% 。 医院已成功开展 105 例心脏移植手术 , 创全国该领域4项技术突破 , 2018 年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前十位 ,

近30年的深厚情谊 , 在2018年再次升温 。 当年2月 , 麦克受邀全职来到南京一院任心胸血管外科名誉主任 , 每年, 他会在中国工作6-8个月 , 目前 , 他共接诊疑难及重症心脏病患者200余名 , 主刀、指导完成各类高难度心脏手术500余例 , 包括13 例心脏移植手术 。 2019年 , 他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

双方愈加密切的合作, 也让麦克看到中国团队的专业 。 “我很欣赏南京一院的团队意识 , 不仅心外科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密切 , 他们与麻醉科、心内科 、ICU甚至手术室的清洁工的合作都很默契 。 以前是他们来 美国学习 , 现在我来中国也能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 , 并将中国南京的经验带回到美国救治患者 , 与他们的交流 , 让我受益匪浅 。 ”麦克说 。

今年3月 , 美国纽约的新冠疫情肆虐 , 麦克的女儿自愿驰援纽约 。 临行前 , 陈鑫向她的女儿分享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经验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 “陈鑫的分享 , 让我们给病人更多的安慰和更好的治疗 , 我的女儿也能自我保护、安全回家 , 我很感谢他 。 ”麦克说 。

在陈鑫看来 , “医学无国界 , 好的治疗方法应该向全人类普及 ,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 这30年的合作 , 我们也经历了从向国外学习 , 到相互交流再到相互学习的过程 , 近十年来 , 我们也不断在国际心血管外科的学术舞台上展示南京市第一医院经验 。 ”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摄
编辑:岳靓
审核:朱丽
终审:冷文生
【科技日报|“汉字叔叔”和美国心胸血管外科专家,缘何都对南京一往情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