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不甘于现状而又不思进取的状态( 六 )


你的理性思维能力,也无法如臂使指的操控你整个自身,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无法随意的操控自己的行为。

在经典的积极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一书中,乔纳森·海特用骑象人来比喻我们的理性思维功能,用大象来比喻我们的情感,情绪,基因,生理惯性等那些不受我们直接操控的部分。

这种“意识很清楚,但做不出行动”的状态,呈现出的就是每个人几乎都会有的内在的分裂:心灵与肉体的分裂,理智与情感的分裂,左脑与右脑的分裂,控制化与自动化的分裂。

不过这种分离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理性不自觉的慢慢脱离于情感,理性与外界沟通,并逐渐浸泡于社会规则之中时,形成了理性自身的一套逻辑,这套逻辑往往与你自身的情感和潜意识,会有不兼容的地方。

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人造成的“物化”,人们开始追逐资本并按照资本的逻辑去看待和“使用”自身。在此种情境下,人自身被变成了为了达成“功利化”目的的一个工具,功利化的结果,是造就了情绪的僵化、死寂、无法流动。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社会爱情成了一种奢饰品,人们不再是依靠感受去享受爱情,而是依照房产多寡,薪资高低,颜值的量化分数等这些标准来进行选择。

我不是说按照这些标准择偶就是错的,我只是阐述心理学层面的一个事实:一旦情感被量化,情感本身就会产生扭曲。
人们会时常感到自己莫名其妙的产生了许多无法释放的情绪,这些情绪又无法被自己厘清,我们往往弄不明白为何会产生这些糟糕的感觉。
其原因就在于:情感在一开始就被扭曲了,因此它无法再被你纯粹的理解和接受。

记住这一点:理智严重脱离情感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自己产生了许多自己不能“理解”的情绪。

在心理咨询中的体现往往是,来访者会告诉你,他“知道”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或“知道”事实是怎样的,但却始终“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3.

当我们的理智沉浸于物质化的标准之中时,“理性欲望”就会被指数级的放大,你很容易在与别人的对比之中感受到恐慌、焦虑;并下意识的认为,在这些物质化的评判标准中,通过所谓的“努力”,使自己上升到更高的阶层,就是焦虑情绪的解决之道了。

但其实不是,这是一种错觉。被焦虑驱使的动机,会驱动你驶向更大的焦虑。被平静和满足驱使的动机,才会驱动你驶向更大的平静。

就像在大象身上的那个骑象人,无比着急的挥舞着鞭子试图驱使着大象赶紧爬到山上,但是大象有它自己的方向,它不会因为你的焦虑就任凭你驱使。
往往你越是着急,越是使唤不动这头任性的大象,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离目标毫无寸进,焦虑就会越来越强烈。

4.

“我总是被别人忽视,这令我很痛苦。我知道提升自己在社会标准中的水平,就能解决我的痛苦了。但是我宁愿沉浸在痛苦中也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提升自己。因为我觉得我虽然痛苦,但是我习惯的、我会在这种痛苦中感到一种轻松。或者告诉自己只要不在乎别人的忽视,这样我的痛苦就消失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其实我们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功能」,情绪本身不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要针对的对象。虽然我们习惯使用正面、负面这样的二分法来对情绪加以区分,但事实上情绪本身非常复杂,正如我们虽然“感觉”到很「痛苦」,但是痛苦的作用之一就是消除道德压力。
我们会认为自己很痛苦,已经受到“惩罚”了,所以不付诸行动,不做出改变也是合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痛苦”反而能令我们感到轻松,因为痛苦可以起到对内疚、自责等情绪的“抵消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就可以一直“抵消”自己的错误、无能等这些罪恶的感受。

情感自有其运作逻辑,它本身会尽其所能的达成“大象”内部的平衡。

这种“超我”与“本我”的冲突,其实自古以来都在困扰着人类。那些成功学、不断给你打鸡血的公众号所做的事情,其实本质上是令你无限认同于由外部世界的规则内化于你心中的那个超我,将你的本我消灭,从而令你成为一个纯粹的功利者。

而诸如佛道教的某些宗派、和一部分心理学流派在暗示的强调你更多的向本我认同,从而挣脱超我的束缚。

至于我的看法呢,是这样的:超我的束缚要打破,但也不需要认同于本我那些纷乱复杂的欲望,接受社会规则和本能欲望的存在,但并不完全认同于它们,而是超越它们,成为你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