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诗句
文章插图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喜晴》 。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这首诗的意思是,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来,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 。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夏天都很晚了 。
处暑的古诗句子关于处暑的古诗 。
1、《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
2、《长江二首》: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
3、《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型 。
4、《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尘世未祖暑,山中今授衣 。
5、《处暑后风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
6、《早秋曲江感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全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寓意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
第一,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连日的阴雨表面上看不出每日的变化,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稀松平常的阴雨连绵中,其实每天都有气候上细微的变化,当这种内在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知不觉中才发现,已经换了一个季节,由春天过渡到深夏了 。
这层寓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经常见到的 。比如水滴石穿,水滴每天一滴一滴地滴落在石头上,当你看它时,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水滴就这样不停地努力着,这是量变的积累 。
当过了很多天,甚至是很多年之后,再去看水滴滴落的石头时,你会发现平常看不到的奇迹,石头上会留着水滴努力过的痕迹,或许是一个小坑,或许是一个大洞,这就是“一晴方觉夏深”引起的质变 。
再比如墙角落里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苗,你不经意间看到它时,它就弱小地、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今天看它那么小,明天看它还是那么小,每天看它感觉不到它的变化 。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暗自生长着,它在默默地进行着量变的积累 。
当过了一个季节之后,从春天来到夏天,你可能都把它遗忘了,当你再次看到它时,它已经长高长大,长过了围墙,它茂密的枝叶已经可以遮阳避雨,它粗壮的枝干已经直指天际,这也是“一晴方觉夏深”引起的质变 。
第二,它告诉我们周围的环境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要跳出当前熟悉的环境,拓展自己狭隘的眼界,要有大局观,避免当局者迷 。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由于诗人一直处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中,当诗人所处的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时,诗人一直以为还是多雨的春季,其实春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直到雨过天晴之后,环境发生了变化,诗人才有所察觉,原来已经来到了深夏的季节 。
这就是诗人作为当局者,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导致认知发生了错误 。
有诗句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你身处在庐山中时,你是看不出庐山的真正面目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风景,对庐山的认识就会有失偏颇 。
要想认识真正的路上真面目,就必须要跳出庐山的环境,站在远处或者更高处,来鸟瞰庐山,这时你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才能看清楚庐山整体的风景,这样才能对庐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否则就会犯“连雨不知春去”的错误 。
文章插图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的完整诗句
《喜晴》(南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谥文穆 。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 。
【处暑的古诗句子,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诗句】
推荐阅读
- 吃亏是福吗,吃亏真的是福吗?
- 《楚汉相争》秦二世胡亥是什么时候死的?
- 赵又廷演的陈孝正是什么电影里的角色
- 万足金和千足金的区别 千足金和万足金的区别在哪里?
- 蛏子怎么洗干净 洗干净蛏子的方法
- 瓜菜饼的做法 大家了解一下
- 哪些情况能够变更孩子的监护权
- 微信如何查看不是朋友的朋友圈 微信查看不是朋友的朋友圈的方法
- 虚空魔石怎么做 虚空魔石做的方法
- 董卿最喜欢余秀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