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雍、乾三朝,安徽桐城张氏显赫一时,这个家族中因出现了张英、张廷玉两位父子宰相而被载入史册 。不过张家最鼎盛的还是张廷玉中晚年的时候,在此之前,也就是张英在世时,桐城就广为流传了一个“六尺巷”的故事 。
文章插图
六尺巷如今是桐城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个故事说的是张家和邻居吴家为了建房而引起的一个纠纷,两家人为了侵占三尺土地而闹得沸沸扬扬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张英乃是康熙近臣,这个吴家又是什么来头,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呢?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廷玉十六岁那年的一天,张家总管捂着额头哭跑了进来,张廷玉很吃惊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总管说:“邻居吴家建房,侵占了咱们家三尺土地 。我过去评理,他们竟用砖头砸我 。”
张廷玉那时因为年轻气盛,一时怒不可遏,他通知家丁、佣人共十余人前去理论 。他心想,祖上留下来的每一寸土地绝不能丢了,非要抢回来不可 。可是到了地方一看,吴家人更横,数十名家丁拿着家伙站在门前,气势一下就让张廷玉冷静了下来 。
文章插图
在当时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没有官府的庇佑是无法生存的 。于是,张廷玉想到县衙那里找回尊严 。可是,当张廷玉跑到县衙或,衙役说丁知县正生病在家,不能见客 。
这个丁知县,平日里是张家的常客,自从张家和吴家闹矛盾后,他知道张、吴两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都是得罪不起的主 。丁知县是芝麻官,但是鬼点子不少 。一直身体健康的丁知县作出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生病,避开这个风头 。而且他还让人买来泻药,为了保住官位,丁知县不惜痛下本钱,连自己的小命也顾不上了 。
求救当地官府无路,张廷玉觉得只有父亲张英才能帮忙,因为父亲好歹也是朝廷的三品大员 。当张英看到儿子写来的告状信后,心里怒斥吴家不地道,但他毕竟宦海沉浮多年,没有马上给儿子写信,而是给当地知府写了一封信,要求父母官秉公处置 。其实,这个秉公处置就是不秉公,如果真的秉公那张英也就不必写信关照了 。
文章插图
知府大人收到信后知道接了个烫手的山芋,一旦处置不公,下一个摘顶子的就是他 。这个时候,吴家人从京里也来信了,意思也是让他多加关照 。两家人都在朝中做大官,都要求关照自己 。说实在,这差事的确不好办,可事情总归是要办的,于是知府大人想出了个歪点子,决定化被动为主动 。
原来,知府把张家的信悄悄地给吴家人看,把吴家的信也悄悄给张家看 。知府大人自然成了张、吴两家的好人,还有谁不把知府大人当亲信呢?而知府也在耐心地等待好戏的上演 。
眼看剑拨弩张、你死我活的战火快要被点燃,这时一首诗却把火给熄灭了 。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张英 。张廷玉看了父亲的这首诗后,越读越不敢相信,最后竟持着诗文目瞪口呆,诗曰:
文章插图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其实,都说张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过依笔者臆断倒也未必 。因为历史上对吴家的记载不多,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吴家在京城所担任的是何职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吴家的官肯定不比张家的小,至少也是个侍郎或者尚书,怎么地也要压张英一头 。
不过不管怎么说,张英此举还是值得肯定的,或许张、吴两家早就积怨多年,绝不会因为三尺土地如此大张旗鼓 。正是张英的这个睿智的让步,解开了张、吴两家多年的矛盾,而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且张英的诗在朝廷中广为流传,康熙帝也觉得张英大度 。
文章插图
【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张英当时为何不敢争却要退让?】当然吴家也不是不识抬举,他们马上调转船头,主动拆除了墙头,将多占的三尺土地退回 。因此,张、吴两家便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道,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
推荐阅读
- 榆木家具:为什么说“榆木不进家”?
- 拉面中添加“蓬灰”真的会危害健康吗?
- “隔离霜”和“防晒霜”哪个先涂?搞清楚这1步,不然脸油还暗沉
- 中元节吃什么 中元节吃“饺饼”,感恩大地的祝福
- 豆腐是谁发明的?
- 石家庄一村民捡到受伤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专业人士解读“三有”
- 手机热点怎么分享
- 探探怎么关声音
- 望闻问切是谁发明的,扁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发明的鼻祖
- 历史真有死间计划一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