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 , 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 , 直指真情实感 , 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 , 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 , 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 , 最忌落入俗套 , 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 , 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 , 似乎脱口而出 , 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
二字来看 , 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 , 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 , 于今尤甚的情形下 , 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 , 为人人心中所有 , 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 , 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 , 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 , 尚须曲折变化 , 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 , 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 , 化出幻觉 , 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 , 登山饮菊花酒 , 谓之登高会 , 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 , 是采摘茱萸花枝插头 , 此俗在唐朝很盛行 , 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 , 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 , 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 , 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 , 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 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 , 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 , 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 , 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 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 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 , 故曰重阳 。
忆:想念 。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 , 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 , 所以称山东 。
异乡:他乡、外乡 。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佳节:美好的节日 。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 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 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 蒲州在华山东面 , 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 , 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 , 而现在呢 , 诗人只身客居异地 , 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 , 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 并且越想越思念 , 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嘉兴肉粽,记忆中的嘉兴肉粽
- 农历一月到九月,各有一种花草代言人!桃花几月,杏花几月?
- 003 学习强国书法音乐绘画类记忆技巧
- 11月打牌每日财神方位在哪
- 如何写好自己的回忆录,如何写一篇成长回忆性的小说
- 记忆方法有哪些种类,记忆术包括哪些方法大学心理健康
- 简单的网名 可爱简单的网名大全
- 对酒忆贺监二首前四句是昔言吗
- 60—70年代的人回忆人民公社的事情
- 有什么好的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