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
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
清明节简介
文章插图
清明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
文章插图
鬼节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
习俗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
历史
文章插图
清明节扫墓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 。据载,中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 。《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 。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 。”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 。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
意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 。有的人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 。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 。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 。
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 。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 。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 。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 。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 。
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 。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 。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
中元节简介
文章插图
中元节图虫
七月节即中元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 。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
历史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 。
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 。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 。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所说的“鬼节” 。
文章插图
鬼节祭祀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
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 。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 。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
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
习俗
文章插图
中元节习俗活动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 奈何桥的任务 。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描写的便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
文章插图
中元节烧香祭祖活动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中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 。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 。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 。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 。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 。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
文章插图
中元节祈福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 。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 。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
由于有些人还信守关于中元的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有些华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 。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据说是怕被“水鬼”拉走 。其实,这一切顾虑都是不必要的 。意外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跟农历七月没有必然联系,将偶然当必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极大的谬误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1]
相关诗词
辛巳七月十五
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 。
此日万鬼开颜笑,家家户户上坟忙 。
作者:刘小烽(刘周)
注:“旋风”:神话传说死去的人变鬼后,只有化作旋风才能出来活动 。
十月初一
文章插图
十月初一烧纸拜祭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 。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 。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 。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 。”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 。”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 。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 。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 。秦文公令人追杀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 。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
潮州鬼节农历六月初六潮汕这边有鬼挑西瓜这个习俗,也有“过桥”,“过桥”仪式举行于六月初五晚十一时左右一直祭奠至交过子夜,即初六日 。意思就是说:如果哪家有长辈去世一百天后,遇上了六月初六就要祭拜,而不到一百天或六月过后的就要明年的六月初六祭拜,就在初五晚上十一点后开始拜,一定要拜一个切两半的西瓜,还有其他一些东西 。而在初五这天傍晚开始每家每户的门窗上都会插上桃枝,然后晚一点就紧闭门户,不敢上街串门,怕初鬼抓去挑西瓜,所以在六月初五晚,外面就会比平时安静了特别多 。再说上一个传说,听说之前有一男子,在六月初五晚十二点多的时候,在外面被鬼叫去帮挑西瓜,挑到了过桥处,鬼就给他钱,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那男人是睡在巷口 。
参考资料【鬼节的由来,长知识了!中国鬼节竟如此之多?这由来有点可怕哦】1. 中国鬼节的来源 [引用日期2019-10-30]
推荐阅读
- 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是多久,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多长时间
- 孩子的抚养权能归父母共同抚养
- 微信使用教程 微信添加好友朋友圈的使用教程
- 如何防治成年鸡的鸡白痢
- 灯会的由来
- 黑色星期五的由来
- 战争的侧面描写片段,关于人性和战争的句子
- 怎样设置微信置顶的一段话
- 运通104路公交车路线 途径站和公交的运营信息
- 醋泡嫩姜的正确做法 醋泡嫩姜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