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 , 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 , 创办私学 , 广招学生 ,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 , 学习了还有余力 , 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 , 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 , 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仁 。行有余力 , 则以学文”)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 , “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 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 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 , “举一而反三”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 , “仁”是“礼”的内容 , 有了“仁”的精神 , “礼”才真正充实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在道德修养方面 , 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 , 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 , 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 在此基础上 ,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 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 , 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 , 更重身教 ,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 , 学生也很尊敬他 , 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 , 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 , 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 , 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 , 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 , 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 , 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 , 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 , 国君没有富足的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 , 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 , 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 。另一方面 , 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 , 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

文章插图
《论语·述而》记载 , 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 , 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 , 要注意节俭 。他说:“奢则不逊 , 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 , 宁固 。”同时 , 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
孔子三大教育方法
  • 循循善诱 , 启发教学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 , 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 , 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 , 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 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 , “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亦不复也 。”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 , 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 , 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 , 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 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 , 甚至于互相争论 。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 , 甚至指责 。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 , 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 , 宰我告以安 , 孔子则说如果心安 , 那就算了 。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 , 连这种哀情都没有 , 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 , 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 , 似乎无所质疑 , 很愚笨的样子 , 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 , 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正因为这样 , 子贡自承不如 , 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 。另外 , 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 , 或赞许或批评 , 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 , 说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时 , 鼓瑟铿锵而作答 , 一派狂者的气象 , 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嘉许 。由此可见孔门教法之一斑
2. 因材施教 , 各取所长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的影响】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 , 听说了一件事 , 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 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 , 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 , 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 , 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 , 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 , 是合于“礼”的规范的 。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 , 有人提出质疑:“谁说他知道礼呢?入太庙而每事问 。”孔子答以“是礼也 。”就是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合于“礼” 的规范的 。其三 , 重实事教育 , 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人、时事的评价以及孔子自己的立身行事 , 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 。对人、事的品评在《论语》中有很多的篇章 , 不再赘述 。至于孔子的立身行事 , 孔子本人这样对学生说:“二三子 , 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 是丘也 。”这就是说我之行事 , 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 。孔子之行事 , 《论语》中也记载得比较多 , 有学生引以为荣的 , 也有使学生发生质疑甚至于为学生所诟病的 , 但这种无所隐瞒的坦荡胸怀亦足以为人师表 。
3. 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孔子以前 , “学在官府” , 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 。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 ,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 , 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 , 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 , 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 , 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 ,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 , 不分国界与华夷 , 只要有心向学 , 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 , 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 , 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 , 还欲居“九夷”施教 , 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 , 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 , 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 , 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 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 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 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 ,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