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历史文献,盛世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典籍 。在这样的传统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史无前例的鸿篇巨作 。这部典籍收录了当时社会所有方面的资料,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当时能想到的所有方面 。这部书,就是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耗费3000多人力,历时六年编纂而成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
《永乐大典》并不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那种小型的排版,而是每一册都是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的大篇幅排版 。像这样尺寸的书,编了上万册且内容不重样,可见其涵盖范围之广 。但就是这样一本可流传千古的巨著,却历尽无数磨难,最后只剩少数残卷留存于世 。
1449年,藏在南京皇宫里的《永乐大典》原稿被烧毁了,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 。1557年,紫禁城同样失火,好在嘉靖皇帝早有防备,才让《永乐大典》没有葬身于火海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害怕皇宫失火的事件再次发生,便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 。所以根据史书记载,真正的《永乐大典》应该是正本、副本完整的两套,且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一模一样 。从那以后,《永乐大典》就深藏内府,很少有人见到 。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永乐正本早已不知散落到何处,就连嘉靖副本也不见了踪影 。
清康熙年间,朝廷的官员竟在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意外发现了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副本,只是此时的《永乐大典》已经缺少了1000多册 。由于保护不当,《永乐大典》的册数在一天天减少,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修《四库全书》要校勘《永乐大典》,才又重新重视起来 。但是乾隆皇帝坚持儒家正统观念,认为“菁华已尽,糟粕可弃”,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牵涉违碍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 。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邓御夫的《农历》200卷,还有些军事方面的发明,为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不加采录 。甚至许多已经辑佚出的散片,因不符合乾隆的喜好,都弃置不顾 。那些不被重视的《永乐大典》册卷开始被官员大肆盗窃,最终散落于民间 。
嘉庆、道光年间,《永乐大典》的副本依旧遭官员盗窃 。咸丰、光绪年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侵略者攻入紫禁城抢掠,《永乐大典》副本未能幸免,一部分遭到了掠夺,还有一部分被烧毁 。
【《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是什么】现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明确知道具体下落的《永乐大典》只剩下400多册,与全本11095册相比,已不足原来的4% 。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的分别藏身于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且不知何时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大展示,更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尽管如今只留下残存副本,但它曾经的辉煌也让世界为之惊叹,更是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进程的重要法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