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启示,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是刘向《战国策》里的一段记录,原本是季梁劝谏魏王,随口编的一个小故事 。
故事
魏王想攻打邯郸,为麻痹赵国,便派季梁去出使和谈,随后便出兵 。
季梁走到半路,听说了魏王出兵,吓了一身冷汗,这不是派他当先遣队送死吗?
他赶紧奔回来,去劝谏魏王 。
季梁对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车往北,他却告诉我说他想去楚国 。我问他:‘楚国在南边,干吗往北走?’
那人却说,我有好宝马、有赛马手、还有好多钱,造作吧!反正有,大把时光!
我一听就急了,告诉他,你丫儿继续浪吧,条件再好,天生的方向感白痴,还能找着正确的回家路咩?
于是,这人驾着小马车,带着赛马手,得瑟得瑟地,就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

南辕北辙的启示,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文章插图
意义
季梁讲这个故事是为什么呢?
因为魏王正想攻打邯郸,而季梁认为,真正的霸主是取信天下,而不是仅凭精锐军队四处征战,那样得到再多的土地,也只会离王道之路越来越远 。
这种目标和行动不一致、白瞎了使劲的行为,就跟故事里的人想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方走一样,被称为南辕北辙 。
但季梁所讲故事正确的前提,是那人确实要往南方的楚国,而他走的方向是往北方,而且那条道路确定不可能绕路到楚国,或是绕路确实不是那人刻意为之、而是真的不知道方向 。
南辕北辙的启示,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文章插图
古代任何一个劝谏的寓言故事,都有一个最大的致命问题:偷换概念 。
将一个原本复杂的政治问题,转换为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简单常识,但实际上二者并没有实际关联 。只是讲故事的人图省事,听故事的人图好玩 。
魏王攻打邯郸,攻城掠地、彰显武力,确实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霸道之路,而季梁提出的取信天下,走的却是王道 。
王道与霸道,二者的区分及优劣、转换,几天几夜,大拿也讲不完,而且不同形势下,诸侯处理类似事情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
季梁不分析时事,如果只是瞎讲故事,其实是很难说服魏王的 。
南辕北辙的启示,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文章插图
故事的真正结局
事实上,季梁说服魏王的真正手杀锏,是他点醒了魏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一门心思想偷袭赵国,但实际两国相隔很远,等我们劳师动众跋山涉水,还要翻长城,到达邯郸,也是师劳力竭 。
赵国以逸待劳,必要是场持久战 。
而您的邻居韩国,难道是坐着看热闹的吗?他必然会趁我们出兵之机,在我们身后搞偷袭!
到时候,魏国被韩、赵夹击,哪里还有活路?您想实现称霸诸侯的目标,怕也不可能了 。
魏王顿时醒悟,这才罢兵 。
总结:目标与行动一致,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实现目标,这话原本没错,但如果不分析具体情况、应时而变、随机而动,光拿着一句话就当金科玉律,那无疑是愚蠢的,下场大概就跟宋襄公类似 。
说白了,有人想往北半球走,他确向着南半球前进,美名曰,地球是圆的,我迟早能到 。这就是杠精 。
正解如下:
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
魏王想攻打赵国,
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
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
他说:“我的马好 。”
【南辕北辙的启示,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