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古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讽刺,这是为什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首先,我们得肯定这句老古训是正确的,无数的事例验证了它的正确性,这里就不多说了,问题是为什么正确的还会让一些人觉得是一种讽刺呢?问的很好,很值得深思 。我们知道良药是利于病的,但是不是所有的良药都利于所有的病呢?这就不一定了,这良药要对症下,才能利于病,这个常识大家都知道,叫对症下药,问题又来了,怎样保证良药一定下对了病症呢?怎样保证良药在对症的情况下完全地发挥它的功效呢?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 。二,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就一定苦口吗?良药就非得苦口才利于病吗?也未必一定 。这和良药苦口利于病人老古训并不矛盾,古时候科技不发达良药基本上都是煎熬出来的,如有些中药至今还保持着熬的方法服用 。说苦口也不错,但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因势利导制造出来的有些药也不苦口了,如糖衣片等 。还有,古时候的药口服的比较多,不像现在多是注射,打点滴,所以方法在与时俱进着 。三,说了良药未必苦口也利于病,那么,症也对了,药也不一定苦口了,怎样知道下的药是良药呢?怎样保证一定下良药呢?反过来说,只有保证下的药是良药的前提下,才能利于病,否则,症再对,药再不苦口,也于病无益 。好了,说了良药苦口利于病,接下来再说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一样的分析思路,忠言一定逆耳吗?忠言非得逆耳吗?怎样知道说的是忠言?怎样保证说的都是忠言?怎样保证忠言不逆耳的情况下利于行?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听到他人的话语后未必一个一个仔细思考后才去应答,但有一点,在听到他人的话语后,人本能的第一感觉会告诉你是欣赏,还是排斥?是接受还是拒绝?不同时代生活的人对同样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如以家长教育孩子为例,家长经常说:小孩不听大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句话对于家长来说觉得是句忠言,其实是一句良言 。家长与孩子之间还谈不上忠不忠的层面,我们姑且把它当成的忠言,但孩子有时听了就很反感,为什么这样呢?第一,孩子不知道这是一句对他有利于成长,少走弯路的话 。第二,孩子所接受的认知知识是有限的,尤其是社会面上的知识 。第三,现在的孩子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长于在家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和家长的亲情关系疏远,不认为家长的说教对他的成长有利,甚至有时候只认同家长对他有抚养的义务,而没有说教的权利 。第四,孩子在叛逆期以叛逆为荣,以叛逆张扬自己的个性,找回胜利后的自信与自尊 。第五,孩子以他接受的知识或理论来认知生活形成反差 。所以当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孩子要怎么着,不要怎么着的时候,被当成是对他所形成认知的讽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仅以家庭教育为例说明忠言逆耳利于行对叛逆期孩子是一种讽刺 。事实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认知的不同,当认知不同,忠言也就不是忠言了,可能还会被认为揭底打脸的讽刺话了,更何况有时忠言都是直着说,听着逆耳,有谁愿意听一针见血打脸的话呢?因此,忠言委婉着说,直言弯着说也是为达成利于行必修的一课,免得忠言逆耳不利于行,被误解当成讽刺的话语了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古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讽刺,这是为什么?
提的很好,首先这句老古训源出是《孔子家语》里的最佳古训,意思是好的药虽然苦但能治愈你的伤病,逆耳的言语提示虽然难听不易人接受但能警示你在做事做人时避免走一些弯路 。这是原话的意思 。
第二当今社会的人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这些经历了文革的花甲之年的人大部分都知道这句老古训,遇事都要找几个好友商量听一些好的建议,尽其可能的把事情做好做圆满,在工作当中出现自已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教老师付老前辈让他们献计献策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一类人做事做人的方法 。
另一类是心高气傲,年轻气盛,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人,这种人最不爱接受批评和建议,我行我素,在单位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谁提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只要不利于他的利益就会打去报复,最后把企业搞垮,严重的走向犯罪道路 。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就那当前反腐败的来说那些贪官都是不听好人的劝阻做一些违背党,违背于人民利益的事走向犯罪道路,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人的心目中老古训就是一种讽刺,为什么呢,就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把几千年的老古训当成他们讽刺人的口头语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古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讽刺,这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多想想孔子在二千多年前的古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警言,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好下一代,让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出一些良才 。解答完毕,谢谢提问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古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讽刺,这是为什么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