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在《理想国》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洞穴比喻 , 将认识世界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 应该就是你所指的“洞穴说”里“理性的三个条件” 。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 , 第七卷开篇的“洞穴说” , 道尽了真理的获得过程 , 虽然全篇是在讲政治学的主张 , 但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本事:
认识世界的第一阶段:有一群囚犯 , 从小被禁锢在洞穴中 , 只能看面前的洞壁 。身后有一堆火 , 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道矮墙 , 一群人在矮墙下面的路上走过 , 手里举着假人假兽假物 。这些人举着的物体反射在洞壁上 , 囚犯们看到的就是这些阴影 , 就连这些人说话的声音 , 囚犯们也会认为是从洞壁上传来的 。囚犯们把墙上的阴影当成世界的唯一现实 。
文章插图
如果有囚犯突破了束缚 , 来到了第二个阶段 , 可以扭头转向 , 看见有人在他背后举过去的那些事物本身 。虽然他看到了跟阴影不同的东西 , 但炫目的光让他不舒服 , 一切都处于迷乱 。他可能会认为 , 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真实 。虽然他看到了不同于阴影的其他东西 , 束缚的解除带来了解放 , 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自由 。
真正的自由在第三阶段 , 即他走出洞穴 , 来到阳光之下 , 事物才不再是眼花缭乱的火光中的晃动的呈现 , 而是以它们本来的外观的样子呈现出来 。
这就是认识世界的三个阶段 , 也是理性的三个阶段 。
那么囚犯走出洞穴 , 看到真理后会怎么做?原地飞升吗?柏拉图的思想不是中式的得道升仙 , 他要让这个囚犯回到洞穴中 。
当认识了世界本来面貌的人重新回到洞穴中 , 他能不能改变囚犯 , 让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还是说孤单的他会被那些思想束缚的囚犯所淹没?柏拉图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 。
答案在他的经历中 ,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 。
当28岁的柏拉图 , 目睹自己导师苏格拉底被处死;当他经历漫长的游历回到雅典;当他将自己的思想整理成篇的时候 , “有怎样的人 , 就有怎样的国家” , 教育公民 , 是他眼中的第一要务 。
同时 , “除非哲学家当国王 , 或者世界上的国王和王子都具有哲学家的气质和才华 , 又集智慧和政治领导才能于一体……要不然 , 国家就永无安宁之日 , 整个人类也就不会幸免于难 。”
【柏拉图理性的三个条件,谁能具体解释三个条件是什么举个例子呗】智慧与政治领导才能从哪里来?让经过充分训练的哲学家 , 从哲学的巅峰 , 跌落到人间百态的“洞穴”里 , 去和各种各样的狡诈者一同竞争 , 在角斗场里补习生活本身这一课 。风浪中最后的幸存者 , 饱经风雨 , 已经用智慧和领导才能将自己武装起来——最后 , 这些人就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
推荐阅读
- 心理健康名言
- 蟑螂的治理方法 这五种方法十分有效
- 什么条件下可以无理由退货
- 佛家经典哲理禅语签名大全,佛经上的做人道理
- 辣椒辣手怎么处理不辣,手上辣椒辣手怎么处理
- 多肉生气根怎么处理 多肉生气根处理方法介绍
- 公职人员放款怎么样处理,公职人员违规放贷,获利40万,判刑吗
- 我们所理解的大学是什么
- 短发中分梨花头 适合30-40岁女性的几款短发,提升她们的气质
- 网约车三证在哪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