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所说的梅天和时天是怎么分的?

江南地区把每年春末夏初时节梅子成熟的一段时间称为黄梅季 。在这段时间 , 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 , 把这段时间的雨称为黄梅雨 。因雨天多 , 空气潮湿 , 衣物等容易发霉 , 故将黄梅雨又称为霉雨 。黄梅天的开始日期称作“入梅” 。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 , 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 , 在北纬29-33°范围内 , 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 , 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 , 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 , 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 , 作为入梅日 。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
我国传统方法上 , 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 , 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 , 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 , 则将该日定为入梅 , 小暑当日地支为未 , 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 , 《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 。”《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 。”《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 。”《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 , 则以芒种为入梅 。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 。采用《神枢经》的说法 , 在天气分析预报中 , 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
【民间所说的梅天和时天是怎么分的?】梅天就是梅雨季节 , 分为入梅和出梅 。入梅的标准其实比较复杂 , 但一般来说 , 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大片降雨区存在 , 南方北纬20度附近有副热带高压顶着不让雨区南下 , 造成降雨区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回徘徊 , 出现长时期大强度的降雨 。天气形势出现这样的特点 , 差不多可认定为“入梅” 。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 , 通常6月份开始 , 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 , 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 , 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 , 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 , 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 , 形成窄长的雨带 ,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 , 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 , 梅雨开始的一天即为“入梅” 。一般在7月上中旬 , 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 , 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 , 即为“出梅” , “出梅”后盛夏开始 , 进入三伏天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 , 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