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瞿长海
校对 | Sakura286
张固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个小故事 , 说唐代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时 , 李贺带着自己的诗集登门拜访 。当时韩愈困极欲睡 , 衣带已解 , 不得已 , 勉强翻开诗集 , 虚以应付 。然而第一首诗刚读了两句 , 韩愈便精神大振 , 立刻又将腰带系好 , 命令下人马上将李贺请进来 。能让一代学宗睡意全无 , 这卷首诗该有多震撼人心?上苍垂青 , 历经千年风雨后它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 让后世人一睹风采 。它是一首边塞诗 , 名字叫《雁门太守行》 。
文章插图
边塞诗 , 一般写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 算是有唐一代独特的诗歌题材 。在唐以前 , 边塞诗不过流传两百余首;而全唐诗中收录边塞诗近两千 。何朝无边疆?何代不征战?为何不早不晚 , 单单在唐代达到历史最高峰?一来唐代本身就是诗歌的国度 , 有良好的创作氛围、巨大的诗人基数 , 各种题材的优秀诗歌都大半诞生于唐;二来唐代边防强大、战争频繁 , 大批意图借入幕制度建功立业的诗人投身军旅 , 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可以说 , 唐代的边塞诗之兴盛 , 是诗人和时代相互造就的结果 。
边塞诗 , 是王之涣、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的天下 , 不是李贺的主战场 。但李贺凭借其天才的艺术风格 , 无论写什么题材 , 都有孤篇名作传世 。《雁门太守行》一经问世 , 便成了边塞诗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 带着鲜明的李贺烙印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文章插图
“李贺的烙印” , 指的是什么?是其“哀艳荒怪、险峭奇诡”的艺术风格 。其开篇造句 , 便是大片泼墨 , 不著一鳞一甲 , 而是以鸟瞰视角 , 为战场定下一个基调 。“黑云压城城欲摧” , 云本身是无质量的水汽 , 何以压垮城楼?因为云层低且厚 , 自上而下 , 威势自起 , 便衬得那一座孤城独木难支 。这既是在暗示敌人实力雄厚 , 也是在写战场形势之压抑危急 。
那么我军将士是以何等姿态面对?“甲光向日金鳞开” 。城墙上 , 将士的甲胄映着日光 , 如同片片金鳞 。云再厚重 , 毕竟是软绵绵的 , 而甲胄是硬邦邦的 , 且带着尖锐的棱角;天是一片广漠的黑 , 而将士的鳞甲是小而尖锐的亮 。两层对比之下 , 将士昂扬的姿态和必胜的斗志便跃然纸上 。
王安石曾质疑:黑云压城 , 应当昏天黑地 , 何来日光 , 何来“金鳞”?这便见仁见智了 。有人说“黑云压城”是黎明前的黑暗 , “甲光向日”是红日东升那一瞬间的光明;敌人连夜围困想挫败我军锐气 , 却在太阳升起的一瞬间被我军整肃的军容震撼 。这样理解也无不可 。
笔者认为 , 李贺写诗从来虚实结合 , 会其意即可 , 不该深究字句 。若深究起来 , 敌人数目再多 , 毕竟是守城官军在高处、敌军在低处 , 哪里来的“黑云压城”?唐代甲胄多为铁和皮革 , 即便被日光映照 , 也难以反射出“金鳞开”的质感 。倒不如说这两句半是虚写 , 重点在呈现战场上的“气” 。威压慑人、铺天盖地如乌云 , 是来犯敌军的气;映日初升、金鳞翕张 , 是守城官军的气 。二气相搏 , 呈现为矛盾的天象 , 而太阳必将驱散乌云、光明必将刺破黑暗 , 便隐含了官军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 。
文章插图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战场的氛围 。秋 , 历来主兵象、刑杀 , 古代国军每每选择秋季征伐 , 除了草黄粮丰以外 , 也是借其肃杀之气 。而今 , 凛冽的秋气里 , 城头画角呜呜作响 , 杀气满天 。而边塞独特的地貌里 , 泥土呈现出胭脂一般的色泽 , 则显得又哀艳、又奇诡 , 一夜的严寒后呈现出的片片紫色正是敌军和将士冻结的鲜血 。沙场点兵、城头画角 , 本是至阳至刚的意象 , 却被大片的胭脂色和黑紫色淹没 , 反而呈现出一种冷峻哀艳的意境 , 颇具李贺的风格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又是虚实结合 。易水是当年荆轲作别太子丹的地方 , 壮士一去不返 , “易水萧萧西风冷 , 满座衣冠似雪” 。这里暗示出击的将士壮烈牺牲 。红旗为何半卷?可能是因为严寒 , 红旗冻结 , 无法迎风招展;也可能是这是一场突袭任务 , “红旗半卷出辕门” , 掩人耳目 。无论如何 , 这场拼杀是如此严酷压抑 , 连鼓声都沉重难鸣 , 更何况是人的惨叫、马的哀嘶 。出征的将士多半遂了为国捐躯之心愿 , 没能返回 。
文章插图
到这里 , 诗歌已接近尾声了 。我们从开篇一路看来 , 将士势危城孤、兵甲不休 , 面对哀角横秋、夕阳塞紫 , 满目悲凉 , 仍冒死突袭 , 有进无退 , 直到士气已竭、鼓声不扬 。他们是为了什么?结尾处 , 李贺点题了:“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古传是燕昭王筑高台 , 上置黄金 , 以此招贤纳士 。原来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 , 因此玉龙剑在 , 死不负国 。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 这是古代文人最大的遗憾;而国士待之 , 国士报之 , 这是古代文人最大的浪漫 。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 其实是一个最传统的沙场捐躯的故事 , 只是他铺陈渲染的墨、奇诡哀艳的笔 , 让黑色的云、金色的甲、胭脂色的泥土和黑紫色的血迹 , 一直涌入读者内心最深处 , 和大漠孤烟一起 , 和龙城飞将一起 , 成为了边塞诗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