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语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此句表达出一种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即个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悲与喜而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心境 。一个重视心灵修养的人,采取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外物,得到了自己要想的东西,只不过是机缘巧合,也就顺乎自然地使用它们;原属于自己的东西失去了,就是它们与自己缘分已尽,自己就应安于时势而顺应变化,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尽管这句话出自范仲淹之口,但平心而论,范仲淹也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说明其心境还是忧国忧民,虽是高义,但依稀看得出范仲淹左迁之后心境并不平静 。
文章插图
一个人活在复杂纷扰的世界上,总会因各种因缘产生各种需求和欲望,鉴于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努力情况,如月有阴晴圆缺一般,总是有得有失 。许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成败得失看不惯一段时间,有的甚至会耿耿于怀一辈子,此乃人之常情 。更有人一直走不出这个心魔,郁郁寡欢,甚至会因此郁郁而终 。
如果说还有哪位人物可以接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思来想去,明代大儒、“心学”的创立王阳明先生或可有此资格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
文章插图
王阳明一生有两大功绩:一是“龙场悟道”,创立“心学”,“知行合一”是他的核心思想;二是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并两次推辞新建伯的爵位 。这两件事都体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先说说“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思想发展最重要的飞跃性转折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得罪朝廷权贵太监刘瑾,受到贬谪处罚后,经过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终于躲脱刘瑾一路派人追杀的生死险境,到达了他的谪居地——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当龙场驿丞 。龙场当时的自然环境很恶劣,是与汉文化差异很大的土司统治区 。在感受政治迫害及其人生厄运的同时,王阳明始终没有气馁,根据当地风俗开化教导民众 。更重要的是,他还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断进行反思和追问,无论思想和精神都有了深邃的感悟,开始形成并传播自己的心学思想,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等多篇著述,史称龙场悟道 。
再说说平定宁王叛乱,两辞朝廷封爵 。正德十四年(1519年),就藩于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 。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当时人在江西境内的王阳明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为避免宁王直取南京叛乱扩大,王阳明先是采取疑兵之计,诱使宁王在南昌止步10多天,后又在宁王进军南京的路上,直捣宁王老巢南昌,最终轻松擒获宁王,此时明武宗亲率的讨伐大军还没到位,在功成之后,王阳明悄然身退,并无讨取朝廷封赏之意,即使是在明世宗欲给予封爵之赏时,前后两次上表谢绝封爵,最终拗不过朝廷旨意,受封新建伯 。
总的来看,“龙场悟道”体现了王阳明不以己悲,在龙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困难的人文环境下,潜心悟道,创立了明朝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可与理学并列 。平定宁王叛乱立下大功两次推辞朝廷封爵体现了王阳明不以物喜,视名利为身外物的思想境界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人要保持淡然平静的心态,做到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 。表示了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 。它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
作为“俗人”来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很难做到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是喜欢的 。丑陋的东西,人们总是厌恶的 。试问怎么能做到“不以物喜”呢?人在顺境中,自然高兴 。遇到不顺心的事,难免忧烦 。试问这又怎能达到“不以已悲”的境界呢?据说出家人斩断了尘缘,去掉了“七情六欲”,可能只有他们才能做到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代人能做到吗】所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罢了,有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是做不到的 。人们要做到的是:不因贪婪和喜欢去追求不属于自已的“物”;不因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沉迷于“悲” 。吾日三省,经常捡点自已的行为,调整自已的心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就行了 。
推荐阅读
- 最新最经典的个性签名19句,句句深入人心
- 古文简短感谢的话 10句经典古文感谢的话
- 大雪时节祝福寄语
- 什么藤蔓植物喜阴
- 深夜发晚安的说说句子
- 多肉植物喜欢太阳吗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
- 品德修养的孔子语录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是什么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解释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