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的人 以人为本 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包括大陆性地域的地理环境,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以家族制度、专制制度以及“家国同构”为特征之社会结构,相对封闭的国际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成一体,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

儒道互补的人 以人为本 儒家

文章插图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其文化基本精神也表现为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就其主体内容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以人为本
【儒道互补的人 以人为本 儒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可以说主要是一种“哲学人类学” 。对此,学界几乎没有异议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与古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希伯莱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不同,中国文化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 。
中国哲学,无论儒、道、佛,本质上都是一种人生哲学 。从总体上看,以儒道两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本质上都是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各自价值趋向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价值趋向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重视道德伦理,角色扮演,履行一定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与专制主义也有一定关联,这是它的消极因素 。
儒道互补的人 以人为本 儒家

文章插图

(二)儒道互补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也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从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儒、道两家思想影响较大 。汉初又崇尚黄老之学,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儒学由子学一跃而为官方哲学 。此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统治地位始终未曾从根本上动摇过 。汉末以降,由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以及外来佛教文化的传入,很快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日趋融合 。魏晋玄学从本质上说是儒、道结合的产物 。
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 。
儒道互补的人 以人为本 儒家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