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

【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关于张衡地动仪,只有来自于《后汉书?张衡》中一段196个字的记载 。根据这段记载,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像一个大酒樽,圆径有8尺 。仪器的周围镶着8条龙,龙头是朝一个圆周等分的8个方向排列,每个龙嘴里都含有着一枚铜球 。每个龙头的正下方蹲着一只铜铸的蟾蜍,蟾蜍对准龙嘴张开嘴巴 。无论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传来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滚出来,落到下面的蟾蜍嘴里,发出激扬的响声 。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出生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家为著名大姓,其祖父曾任蜀郡太守 。张衡自幼聪敏好学,游历多地,在文学、算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经举荐入京,进入朝廷做了郎中,后升迁至太史令,主要负责观测天象、编订历法 。

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

文章插图
《后汉书》中还记载说:曾经有一条龙的铜珠突然掉下,落入蟾蜍之嘴,然“地不觉动”,洛阳的朝臣们因此觉得地动仪不足信,但是几天之后,一骑快马驶入京城(洛阳),消息送达,果然陇西(今甘肃省内,距洛阳700千米)发生了地震,于是众人都服其神妙 。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早已失传,后世的人对这样一种仪器是否真的存在,众说纷纭,有人相信有人怀疑 。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学家、科学史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张衡》记载,在1951年复原并制造了“张衡地动仪”模型,并放入了博物馆 。在当时浮夸的政治气氛下,长期以来并没有如实向公众说明这个模型的来历,以至于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误以为这个东西就是汉代张衡制造的真品 。
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

文章插图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
只有少数接触这个模型的人才知道,原来这个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并不能真的监测地震,甚至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这具地动仪就放在震感十分强烈的北京,竟也无动于衷 。
这个真相被披露出来以后,引发一片哗然 。很多人就此强烈怀疑东汉的张衡是否真的制造出了能监测地震的地动仪 。
一片怀疑声中,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看法 。中国地震局冯锐研究员就表示,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真实的,问题是出在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身上,作为非地震专业人士的王振铎,并没有搞清楚张衡地动仪的真正原理,错用一根直立的棍子作为地动仪的“都柱”,地震来时,靠棍子的随机倾倒触发机关吐丸 。冯锐认为,《后汉书》中提到张衡地动仪“内有都柱”不应该是“倒立柱”,而应当是“悬垂柱” 。也就是说,张衡地动仪原理应该像悬挂的吊灯般晃动,从而能感应地震触发机关的 。冯锐本人还亲自主持制作了应用这种原理制成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不过,这样的模型在监测地震方面效果到底如何,似乎也语焉不详 。
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

文章插图
冯锐主张的“悬垂柱”地动仪原理示意

从历史环境来说,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 。而在社会环境中看,那时候的人对于地震的普遍看法是:这是一种上天的神秘感应,是对人间的惩罚,朝廷中有人就借机打击异已,而统治者也会借此欺骗百姓,趁机从中多收税加强压迫 。
张衡的地震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呢

文章插图
而张衡通过对地震的长期监测以及自身对于天文地理知识的研究,拥有了科学的认知,并形成了自己对于地震的理论认知,并对外发布 。当然,这些理论一定会遭到许多利益集团以及相关人等的反对 。为了驳斥这些迷信观点,并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张衡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
但是,现代人所谓复原的地动仪只是后人揣测想像出来的,所以这里就不放那些“以讹传讹”的图片了,张衡制造的地动仪到底是什么样子?里面的结构与机关如何?甚至制造原理都失传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