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距今约两千两百多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
文章插图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
文章插图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 。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 。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 。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 (《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 。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 。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 。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 。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 。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 。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 。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 。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 。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 。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 。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 。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 。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 。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
都江堰众所周知是秦朝李冰父子修建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 。
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呢?
(1)原来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距今多少年了】(2)都江堰的创建,又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为了希望使巴蜀之地肥沃,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长歌行结局是什么 长歌行简介
- 绩效考核是什么意思 绩效考核的含义
- 饕餮是不是龙的其中的儿子 饕餮到底是不是龙的孩子
- 2小时走10公里速度是多少
- 渑池会赵王是谁 秦赵渑池会幕后的权力角逐
- 尺子有什么用途,直尺的功能是什么
- 用水怪装草鱼食可以钓草鱼嘛
- 黔是哪个城市
- 头发掉的厉害是 头发掉的厉害是不是身体出现了问题
- 釜山行国语版剧情 讲的是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