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日本人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苏轼《留侯论》
韩信的志向
--------------------------------------------------------------------------------------------------------------------------------------------
读古书,常感叹古人之隐忍与耐心,每读必击股称绝 。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日本人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

文章插图
史记中我最爱的就是《淮阴侯列传》,为韩信的人生感概万分 。一个落魄皇族,平日里好带刀剑,却不得不过着最下等人的生活 。堂堂男儿,只能寄宿在别人家里,却被嫌弃 。无技傍身,河边垂钓也不得法,最后幸得漂母分食,许以回报,却被怒斥道: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何人也?高祖曰: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中国古时四大名将,白韩李岳,韩即为韩信 。韩信虽不可称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有战无不胜之计 。在他年轻的时候,不能自食,空有一身本事,遭人嫌弃,他的内心之悲,不是吾辈所能够想象的 。李白杜甫同样怀才不遇,但他们享有世之盛名,韩信呢?司马迁写道: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
韩信领兵,多多益善 。一战破代,一战破赵,遣使降燕,一战破齐亡龙且,十面埋伏破项羽十万大军,四面楚歌诱西楚霸王仓忙出逃 。自拜将开始,无一败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定三秦,帐下请兵独当一面而平黄河以北 。从拜将之时用“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精确概括项羽性格弱点的察人之力,到荥阳之战领兵向北开辟北方战场的战略胆识,再到大小战役寻不到痕迹的计谋运用,这样一个可以与孙武孙膑共推谋战派代表人物的韩信,真的就只会打仗?
兵法即是方法论,以韩信之才,难道没有能力学会农耕么?如果努力,真的如史记所写“不能治生商贾”么?非也 。韩信是坚信自己的使命,丝毫不敢懈怠而已,是不愿向现实低头,不愿分散精力仅仅为了饱食,不愿放弃自己多年胸中的大志啊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韩信受胯下之辱,司马迁用一个“孰视之”把韩信的整个神态和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来了 。韩信不能杀了这个人么?当然可以,但是真若如此,韩信必然被官府缉拿,日后何以成大事?于是韩信低头匍匐从人的胯下钻过,常人尚不能忍受,韩信乃王孙,古时候地位高卑之别与我们今日相差甚大,这一钻,对韩信而言更难 。
多年以后韩信封楚王,衣锦还乡,赐给当年分食给他的漂母千金,不仅没有杀这个当众侮辱他的人,反而封了他做中尉,告诉诸将士说:
“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
韩信的谋略
--------------------------------------------------------------------------------------------------------------------------------------------
韩信少时的隐忍,磨练了他的心性,而韩信胸中志向之高远,可以窥见 。也正是这些经历,给了韩信翅膀 。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日本人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

文章插图
韩信善于示弱,灭赵一战,敌众我寡,韩信背水而乘,士兵无路可退,有昔日孙膑上屋抽梯计策之妙,赵军大笑之,韩信诈败,赵军见状倾巢出动,大营空虚,事先由韩信埋伏好的两千轻骑兵冲进赵军大营把所有赵旗换成汉旗 。此时韩信败退到河边与赵军背水一战,汉军无路可退都拼死作战,赵军见一时不能取胜便想回营,结果看到整个军营都已易帜,大惊失色,军下士兵四处散逃,赵国的将领即使斩杀逃兵也不能制止赵军四散 。此时韩信再以兵两面夹击,赵军溃不成军,赵王被杀 。仅此一战,赵国平定,韩信两次欺骗了对方,玩弄敌军的心理,前后毫无痕迹,而且对战事的发展过程完全了如指掌,开战头一天晚上命令手下人做饭,说道:
“今日破赵会食!”
当时赵军人数远胜于汉军,况且汉军长途跋涉,赵军以逸待劳占尽地利 。谁知第二日汉军果然破赵,韩信帐下将士无有不服 。
韩信战龙且,再次示弱,两军在潍水两岸陈军,韩信派人在上游放下沙袋阻挡水源,次日渡河引龙且追击,龙且见韩信逃走大笑道:
“固知信怯也!”
龙且早就听说了韩信出人胯下的事情,心中轻视韩信,引兵追击,在渡河到一半的时候韩信命人将上游堤坝放开 。洪水倾泻而下,龙且战死,手下被潍水分为两段,四散溃逃 。
这一仗的胜负,在多年前韩信钻跨的那天下午,就已经决定了 。
韩信战项羽,还是示弱,项羽何许人也?力能扛鼎,巨鹿一战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彭城之战三万人打败刘邦五十六万人杀敌十万 。当时刘邦仓皇出逃,竟然两次把亲生孩子踹下车去 。后来项羽与刘邦荥阳会战两失两得,刘邦一直走在生死边缘 。项羽自号西楚霸王,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自恃甚高 。
韩信自领中军,手下领左右军成羽翼之势,刘邦所部列在韩信后方,然后命令左右军按兵不动,自领中军突袭项羽,周旋片刻就佯装不敌 。项羽向来擅于用骑兵进行快速集中突破,见到韩信遁逃,再加之刘邦在后,项羽迅速领大兵追击,此时左右翼汉军袭扰奔袭中的项羽,项羽左右受敌放慢了突击速度,韩信又引兵回击,打的项羽只能溃逃 。
韩信钻胯时,一市人皆笑 。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胆小如鼠,后来韩信的对手总是小看他,总想很快歼灭他,反而中计 。
韩信年轻的时候隐忍如此,日后方成大事,他的成功与他的隐忍是密不可分的 。
韩信的死亡
--------------------------------------------------------------------------------------------------------------------------------------------
但是,韩信虽能忍,却还不够能忍 。韩信年少时虽能忍,但是胸中却从未把这份痛苦放开,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僵持不下的时候,北方已经被韩信平定,韩信如果愿意,大可以在北方自立为王,天下鼎足而立,这个时候,韩信帮项羽,刘邦就得死,韩信帮刘邦,项羽就得死 。项羽派使者劝韩信倒戈,韩信说道: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
从中看出,韩信一直很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的隐忍并不是真正的放下,而是一直在把这种需求推后,总在想着用现在暂时的耻辱换取以后的飞黄腾达,他心中一直有很强的被别人尊重的需求 。他在项羽帐下,做个小职位,项羽刚愎自用,从来不听他的建议,而刘邦直接把他拜作大将,这中间的落差,把韩信死死地钉在刘邦这边 。韩信又回复项羽的使者说: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
可见韩信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在最后为什么谋反呢?还是因为刘邦剥夺了他的地位,没有满足他的需求 。
在刘项两家相持不下而韩信已然平定北方诸国驻兵齐国的这个契机,齐国有个辩士叫蒯通对韩信说了两段话,非常精彩:
“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鹓,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原足下孰虑之 。”
这是说,当今天下之势,全系于韩信的决定,韩信帮谁谁就赢,不如韩信自立为王,然后平衡天下的势力 。再修养生息,与民利,收人心 。韩信答道: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日本人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

文章插图
可见韩信确实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并不全如后世评价 。
蒯通于是继续说: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後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 。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於张黡、陈泽 。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勾践也 。此二人者,足以观矣 。原足下深虑之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
这段话说的非常精彩,举了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兄弟相屠,勾践灭吴之后杀了文种的典故 。现在韩信和刘邦的交情,绝对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韩信对刘邦的忠信,绝对比不上当年文种对勾践的忠信 。韩信却功高震主,这实在是太危险了 。蒯通深刻地点出了争夺天下是项羽刘邦的根本利益所在,韩信不应该拘泥于俗世的道德伦理,因为刘邦并不会念及韩信的旧情 。再加之,韩信想要的是裂土为王,刘邦想要的是称帝天下,两者政治追求相左,迟早要爆发冲突 。
不过韩信最后还是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替刘邦打下了天下,最后却被吕后一介女辈杀死,临死时大呼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虽然少时能够隐忍,但是胸中却没有消却争强斗狠之气,所以多年后才会对分封地位非常执着并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气 。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杀了钟离昧,并且天真的以为这样刘邦就不会动他,结果还是被贬为淮阴侯 。有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相送,韩信却笑着说:
“生乃与哙等为伍!”(我竟然要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多年的隐忍,在韩信胸中埋下了一个必要出人头地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使他奋发向上,终成千古名将,这样的种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许多怨气,最后想要通过造反来改变被贬谪的地位 。功成之后的韩信,开始放纵自己对名利的欲望,再也不见当年的隐忍 。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成就非常高,最后不是死在战场上却是死在一群宫女手上,这大起大落,每每读起都让我唏嘘不已,而我对韩信的人生也从崇拜到同情再到理性的批判 。人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我觉得韩信“成也钻跨,败也钻跨 。”
另外两个非常能忍的人,张良和司马懿又要比韩信略高一筹 。张良功成之后不要封赏,自己研究成仙之术去了,可见张良得太公兵法之时,已从老者处学得隐忍,所以苏轼说他
“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功成身退遂得善终 。司马懿七十岁时灭曹爽,曹芳年幼,魏国实际权力已经尽在他的手中,司马懿一生所求已经得到,但是司马懿却仍然不动手夺位,实在是城府极深 。如果司马懿立即夺位,难免背负骂名,然而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经麻木之后,司马炎才逼魏元帝退位,国号晋 。司马懿一生装病多次,几十年怀才不遇,直到七十岁才拨开云雾见日出,比起韩信的隐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后仍然不忘形,考虑地仍然如此周全,实在是古今第一人 。
【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日本人如何评价淮阴侯韩信】秦末汉初之时,天下群雄并起,然而真正的军事天才却只有两人,项羽和韩信,项羽因为刚愎自用而败给了隐忍善示弱的韩信,韩信又因为欲求不满而败给了自己 。这真是让人感叹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