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的由来】
文章插图
锅盔的来历有二种说法,一种是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 。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作“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一种是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而锅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