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阿伦按: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一捧芦苇 , 一地白霜 , 一位佳人 , 站在3000年前的一弯湖水之畔 , 眼眸如星 。
星辰倒映在简牍之上 , 鲜活的偶遇 , 变成了四字一句的《诗经》 , 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 , 可以说 , 除了是中国的文学源流 , 还是一部忠实记录中国青铜时代的史书 。
中国的青铜文明 , 往上可溯源至约4000多年前 , 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 。
在这段时间里 , 中国的青铜器 , 承载着先秦时代的礼仪与文化 , 纹饰精美 , 铭文典雅 , 揭示了中国商周时代的科技、历史与文化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博物馆里的青铜器
今天的考古学家发现青铜器最多的地方 , 一是墓葬 , 二是窖藏 , 事实上 , 在《诗经》里 , 同样埋藏了众多青铜器珍藏 。
但令人可惜的是 , 和地下的墓葬一样 , 经过3000多年历史尘埃的掩埋 , 今天的人们阅读《诗经》 , 面对天书一样的生僻汉字:
我们还能准确认读其中的器物吗?
我们又了解多少其间的历史与文化呢?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诗经》考古现场 , 带您从《诗经》的迷局中 , 发掘出那些伟大时代的国家宝藏 。
现场之一:鼐鼎鼒与争霸雄心
在《诗经》风雅颂3个部分中 , "颂"被公认为周代祭祀先祖的颂歌 , 出自王公贵族之手 , 词赋典雅 , 气象恢弘 。
现存的"颂"总数40篇 , 其中数量最多的《周颂》31篇 。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考古"现场即是其中著名的《周颂·丝衣》 。
丝衣其紑(fóu) , 载弁(biàn)俅俅(qiú) 。
自堂徂(cú)基 , 自羊徂牛 , 
鼐(nài)鼎及鼒(zī) , 兕(sì)觥(gōng)其觩(qiú) 。
翻译成今天的话 , 基本就是:
穿着白色干净的丝绸祭服 , 头戴着华丽冠带 , 从大堂走进大门 , 看看这些要用的羊和牛 , 那些鼐(nài)、鼎、鼒(zī) , 还有弯弯一头的兕角酒杯 。
这首诗约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
穿越回去 , 只见厅堂高耸 , 袅袅的尘雾之下 , 一场繁复的祭祀刚刚结束 , 一群王室贵族身着白衣 , 来到宴席之间 , 巡视着是否一切安排就绪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春秋牺尊 , 春秋晚期 , 动物造型灵动 ,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那么 , 鼐(nài)、鼎、鼒(zī) , 这些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
实际上 , 它们都属于"鼎"这个礼仪体系 。
谈到鼎 , 很多人都熟悉 , 出土的也很多 。
在商周时期 , 除了祭祀意义 , 从实用角度上来看 , 鼎是食器 , 也就是拿来烧菜的 。
怎么做呢?当时烹饪手法有限 , 炒肉丝这门技术还要等上2000多年 , 鼎主要用来煮肉 , 比如考古发掘里 , 出土的鼎里常常有骨头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2千多前的骨头汤 , 到了战国 , 古墓的青铜鼎里仍然煮着肉 , 安徽六安
郑玄注《周礼·秋官司寇·掌客》也说:"鼎 , 牲器也 。"
但与此同时 , 也许正因为在祭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鼎也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 。
传说里夏禹收服天下 , 采纳天下九州的金属 , 铸造了开天辟地的九鼎 。于是鼎成了国家重器 , 既用来表示功绩 , 也用来赏赐重臣 。
直到今天 , 我们还常说"一言九鼎" , 形容一个人言之有信 , 讲话有分量 。
同理还有鼎鼎大名 。
而到了西周王朝 , 先民们一步步走出了血腥迷雾的殷商祭坛 , 建立了大雅正音的礼乐制度 。
作为礼制的一部分 , 简而言之 , 鼎的使用需要遵守列鼎制度 , 和一个人的身份直接挂钩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青铜鼎发掘现场
什么样的人用多少个鼎 , 有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
比如《周礼》、《礼记》都提出:"天子可享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上士三鼎、下士一鼎 。"按照地位高低 , 数量依次奇数递减 , 在大小上也有区别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西周列鼎制度
而不同大小的鼎 , 名称上也略有不同 。
正如鼐(nài)和鼒(zī):这两个字看上去和鼎长得就像 , 实际上它们分别指不同大小的鼎 。
鼐 , 指的是器型大的鼎 。
而鼒 , 指的是口小的鼎 , 也就是小鼎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青铜鼎也可以小巧玲珑
比如《红楼梦》里 , 史湘云有两个叔叔 , 一个叫史鼐 , 一个叫史鼎 。
史鼐很明显是哥哥 , 史鼎是弟弟 , 如果再来个小弟 , 可以叫史鼒 。
而谈到鼎的尺寸 , 春秋历史上有一位霸主特别在意鼎的大小重量 。
那就是"问鼎中原"的出处 , 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
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乱世 , 南方楚国剑指中原 。
一代雄主楚庄王挥师北上 , 打出"勤王"的名义讨伐陆浑之戎 。
已成乌合之众的戎狄哪里是春秋霸主楚国的对手 , 很快兵败如山倒 。楚庄王大获全胜 。
意气风发的他 , 打完胜仗后并没有回国 , 而是顺路来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阳一带 , 将大军一字摆开:洛阳王城里的周天子看好吧 , 我大楚刀锋之下 , 灭你简直易如反掌!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楚庄王问鼎
军力衰败的周定王 , 赶紧派出善于应对的王孙满 。
庄王看着眼前这个周天子派来的使者 , 旁敲侧击地问:洛阳周天子的鼎有多大多重呢?
说罢又补了一刀:你不要觉得有了九鼎有什么了不起 , 我大楚的锋刃折下 , 铸成九鼎完全足够!
显然 , 楚庄王的雄心和野心 , 让他觉得全天下只有九鼎能容下了 。
今天的考古发掘中 , 虽然楚庄王的鼎已难寻踪迹 , 但楚国的大鼎倒是在上世纪30年代惊艳出土了一件 , 让我们得以一睹真容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战国楚大鼎 , 又称“铸客鼎” , 安徽省博物院藏
现为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楚大鼎 , 位列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发现于安徽寿县李三孤楚墓 。
墓主据信是战国末期楚国君主楚幽王 , 死于公元前223年 。
当时距离楚庄王夸下海口 , 已经过去了4个多世纪 。
尽管在秦国精兵追击之下 , 那时的楚国已是强弩之末 , 狼狈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 , 但楚国先祖留下的雄心 , 依旧在青铜鼎上燃烧不已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首先 , 楚大鼎器型极为宏大 。高达113厘米 , 口径为93厘米 , 重量达到惊人的400公斤 , 是目前出土青铜鼎中规模最大的圆鼎 。
更为难得的是 , 大鼎不但规模壮观 , 还有着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 , 代表了楚国青铜艺术的巅峰 。
整件器物圆口圆底、修耳蹄足 , 装饰上极具楚人的浪漫色彩 , 让整件大鼎如置身于巫山云雾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楚大鼎细节
只见鼎耳装饰着斜方格云纹 , 映衬着变体鸟首几何图案 。
腹部上方装饰了一圈凸起的圆箍 , 圆箍装饰着精细的蟠螭纹 , 连足根部也没落下 , 浮雕着漩涡纹 。
大鼎如在云水之间 , 清风鹤鸣 , 巍然挺立 。
另外 , 大鼎的口沿上阴刻12字铭文"铸客为……" , 因此楚大鼎也被称作铸客鼎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楚大鼎膝部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 , 大鼎在前足膝部和左腹的外壁位置上 , 各刻下铭文"安邦"二字 。
可见蜗居寿春的楚国虽被风雨打去了风光 , 但楚幽王依旧雄心不息 ,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 , 心里最祈祷的还是国家安定 , 再次问鼎 。
只是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晓 , 当年鼎中曾烹煮过何物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毛主席参观楚大鼎
倒是毛主席在1958年9月17日参观楚大鼎时 , 惊讶于恢弘的鼎身 , 风趣地对身边人说:
"这个大鼎 , 里面能煮一头大牛!"
现场之二:青铜簋与灿烂周礼
巍峨铜鼎虽然地位卓著 , 但当它们作为实用的厨房用具时 , 常常需要与下面这首诗里埋藏的器物配合:
秦风·权舆
於我乎 , 每食四簋(guǐ) ,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 不承权舆!
《诗经》里的"风"指收录的各地民歌 , 被公认为是最精华的篇章 , 盛开着千年前人们的喜乐哀伤与悠悠岁月 。
这首诗就是一句神吐槽:哎呀!曾经四簋的饭有得吃 , 如今挨饿顿顿吃不饱 。可怜啊!真不如从前!
从诗里找到那件器物了吗?
对了 , 就是簋(guǐ) 。
簋这个字 , 如今常见于美食街 , 比如北京城里著名的簋街 , 可见簋与"吃"有关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北京簋街夜景
确实如此 , 在2000多年前的贵族宴席 , 簋是常常与鼎配套使用的食器 。
具体来看 , 鼎用来煮肉 , 簋用来盛饭 。
想象一下 , 在当时的饭局 , 呦呦鹿鸣 , 食野之苹 , 贵族们捞着鼎里的肉汤 , 盛着簋里的米饭 。
所谓"钟鸣鼎食"的上流凡尔赛生活 , 也不过如此了:
有肉汤有干饭 , 再来点小酒抿一口 , 旁边的编钟别闲着 , 给整点音乐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国家博物馆特展:陕西刘家洼考古出土 , 东周芮国青铜簋
因此 , 作为盛饭的工具 , 实用必须第一位 。实际上 , 只要用上簋这个神器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会被烫手 。
因为无论怎样大小形制的簋 , 它们永远长着一对标准的招风耳 , 非常方便端放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簋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 商代晚期开始 , 双耳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国家博物馆特展:陕西刘家洼考古出土 , 东周芮国青铜簋
到了西周中期 , 青铜簋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出现了圈足簋、方座簋、四足簋、三足簋、高圈足簋等等花样繁多的造型 , 纹饰也往往瑰丽华美 。
比如兽面纹、云雷纹等 , 有的器耳还精心雕琢成兽面状 。
除此之外 , 簋还开始加上了盖子 , 可见千古以来 , 中国人都爱吃热饭热汤 , 不爱冷餐三明治 。
更加重要的是 , 作为与鼎配套使用的食器与礼器 , 簋的数量也与身份挂钩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7鼎6簋 , 西周 , 三门峡虢(guó)国墓地出土
同样出自《周礼》:"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 。"
这种搭配暗藏讲究:
鼎是按身份奇数递减 , 而簋的数量则是偶数递减 , 鼎俎奇而笾豆偶, 象征阴阳相配 。
而在现存的文物簋之中 , 被称作"簋中之王"的当属这件西周(害夫)簋 。
如果说楚大鼎象征着楚庄王与楚国的勃勃雄心 , 害夫簋则埋藏着周王室与西周辉煌耀眼的礼乐文明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害夫)簋 ,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978年5月 , 宝鸡地区的一处工地 , 随着呼啦啦的一声异响 , 沉默3000多年的西周(害夫)簋重回人间 。
(害夫)簋 , 又称作?(hú)簋 , 同样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 , 这件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宝 , 被称作当之无愧的"簋王" 。
为什么能在簋中称王呢?
首先是大小 , ?簋是目前所有出土青铜簋中体积最大的器物 。
整件簋的高度达到了令人惊讶的59厘米 , 重达60公斤 。器型上圆下方 , 一眼望去上面像极了石鼓 , 下方宛如一方祭台 , 寓意着周人朴素的"天圆地方"世界观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簋 , 西周中晚期
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簋的独特纹饰 。与其他常见的簋不同 , ?簋的纹饰并不复杂 , 周身布满直挺挺的竖棱 。
虽然看似简单 , 但在光影的映照下 , 折射出了奇妙的视觉效果 。
如同一只静卧的斑斓猛虎 , 竖着一对傲然挺立的双耳 , 仿佛沉睡在神秘的静谧中 , 随时可能发出狰狞的咆哮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除了器型创下了出土青铜簋的纪录 , ?簋之所以为王 , 还在于它本身就是名副其实的"王器" , 主人不是天下的各路诸侯 , 而是西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厉王 。
更加难得的是 , ?簋共留下12行124字的铭文 , 讲述了周厉王铸造?簋 , 祭祀先王的祝祷 。
换句话说 , 上面的铭文记录了周厉王向祖先做的"工作汇报"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铭文图案
大致意思是:我苦心昼夜经营先王的事业 , 对得起皇天 , 我任用能人义士 , 四处征讨 , 在这里祭祀先王宗室 , 希望能够保佑周室、王位和我本人 , 赐予我福气、长寿和智慧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铭文拓片
这段铭文颠覆了史书上对周厉王的评价 。
历史上 , 周厉王只留下了"暴君"的名号 。
当时适逢西周末世 , 在他的恐怖统治之下 , 百姓怨声载道 , 连走路碰到熟人都不敢多说话 , 只能交换眼色 , 就怕惹祸上身 。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 , 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但历史注定是复杂多面的 , ?簋铭文补充了珍贵的细节 。让我们在3000年后看到 , 周厉王面临的局面远比想象复杂 。
实际上 , 虽然周人于公元前1046年击败殷商 , 建立了西周王朝 , 但为了笼络并肩作战的贵族 ,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 , 普天之下 , 熙熙攘攘地林立了近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
放眼历史来看 , 这种"家天下"虽然让西周得以短期内控制了华夏疆土 , 但转眼过了200多年到了周厉王时期 , 天下形势已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此时的周王室 , 控制能力大不如前 , 各路诸侯各怀异心 , 强大的攻城夺地 , 弱小的苟延残喘 。
在血与火之间 , 西周的宗法与礼制摇摇欲坠 , 天下注定走向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 。
只不过 , 当周厉王选择用暴虐加载进度条 , 只会加速系统崩溃罢了 。
最终 , 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里 , 失尽民心的周厉王被赶出都城 , 仓皇逃到彘(zhi)地(今山西霍县) , 很快郁郁而终 , 客死他乡 。
而那些他刻在?簋之上 , 向祖先汇报功绩的古老誓约 , 尽管洋洋洒洒 , 却消失在历史的尘烟 。
只留下记录礼制的?簋 , 千年后重回人间 , 静看沧海桑田 。
时光汇流成河 , 与?簋一起永恒的 , 还有伴随周礼流传后世的《诗经》 , 以及老百姓的那句神吐槽:
於我乎 , 每食四簋 , 今也每食不饱!
我真想每顿都能吃上四簋大米饭啊!
阿伦说:诗之吉金 , 灼灼其华
《诗经》里的青铜器 , 当然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
但无论是鼎 , 还是簋 , 虽然它们或深埋于地下 , 或藏身于文字 , 但千年之后出土 , 依旧散发着熠熠光华 。
如今提到青铜 , 我们脑海里多半是一副幽暗的模样 , 确实在博物馆里 , 我们常见的"青铜器"满布着绿色的斑斑锈痕 。
但作为铜和铅或锡的合金 , 千年前新鲜出炉的青铜器绝非如此 , 而是一片阳光般灿烂耀眼的金色 。
"鼐鼒簋"都是啥 簋怎么读

文章插图
也正因为此 , 拥有华贵外衣的青铜器 , 诗经里被称作"金"或"吉金" , 象征着久远的中华礼仪 , 流传于连绵不绝的华夏文明 。
可以说 , 《诗经》里的青铜器 , 它们是打开诗经的密码 。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领略中华经典跨越时间的魅力 。
《诗经》里的青铜器 , 它们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缩影 。让今天的我们能够触摸中华文明流传久远的礼仪与文化 。
诗之吉金 , 灼灼其华 。《诗经》里的青铜器 , 它们唱咏着文化经典 , 深藏着历史哀荣 , 见证了万里烽火与天地江山 , 更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的国之宝藏 。
我是作者史徒行者阿伦 , 关注我 , 分享走心历史 , 品鉴宝藏文物 。
凡是过往 , 皆能打开序章!
更多往期精彩分享 , 可点击查看:
传奇黄君孟墓:2千年前贵族女子黑发如云 , 老公宠妻随葬国宝古董
子仲姜盘: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 世上仅此一件 , 背后的故事真甜
感谢阅读 ,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