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 形声字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去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时候,注意到墓碑上有故、考、妣的字样,奶奶是前年过世的,这个合墓在爷爷十多年前过世时就给奶奶留了位,奶奶健在的时候,那个“妣”后面她的名字是漆成红色的 。以前从没有注意过墓碑上的字,有的碑上还有“显”字,都不明白什么意思 。回来做了一些功课,具体查了下资料,这里把自己的理解写一写 。
文章插图
考和妣
怎么理解考有一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本来形容心情非常悲伤着急,当然现在多用于贬义,有些讽刺的意思 。这里的考妣,指的是已故的父母,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考、妣二字后来意义发生了变化,最早的意思是无论死去还是健在,都可用来指代父母 。
【墓碑上“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 形声字是什么意思】考字称为父亲,可能有人会不明白,比如“妣”尚有女字旁,跟母亲的性别有相关,那考怎么理解呢?比较现在最常用考组词的话,就是“考试”了,这里的“考”是作为动词用的 。用我们现在的语境去理解,更是一头雾水 。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就学过,汉字主要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等 。考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有写到,“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句话的解释是:转注可以理解为字形、字意、字音上的性质相同或相近,这样的字立为一类,相互解释,比如考字和老字 。
文章插图
考字从老 。老是个象形字,追溯到甲骨文时的字形,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可以看成是一个长着三根头发的人,表示头发稀少 。下部分左右来拆解 。左边是一个人的手,手下拄着一根拐棍,右边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的简体形象 。
考字从老字衍生面来,同样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取自老,下半部分从丂,这个丂(kǎo)字,在甲骨文中同样是一个偻背执拐杖的老人的简化形象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则考的释意为“父为考”,等到了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曲礼》中,字义发生了改变:“生曰父,死曰考 。”
怎么理解妣
文章插图
妣字用来称呼母亲,这个字的演变过程,既是象形字,也是会意字和形声字,读音通“比” 。甲骨文的时候是“匕”,像一个跪拜的女性形象 。到金文时“匕”字演变的更像女性的外形曲线,因为那时有钱的男子可以娶妻纳妾,所以用了双“匕”,前面又加了部首“女”,表示妻妾成群、和睦相处之意 。子女都是这些妻妾生育的,所以妣开始意指为母亲 。
父为考,母为妣,在《尔雅》中都有提到 。再看《说文·女部》中解释妣的意思是:“妣,殁母也 。”这里就有已故的母亲的意思了 。在现代汉语中,妣字已经极少用到,现在基本只能在墓碑上看到了 。
总结一下,东汉之前,考、妣是不界定生和死的,都能称为父母,东汉之后,就只用来指称去世的父母亲了 。
文章插图
故和显
故作为一个常用汉字,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故人、故居、故事,表示老、旧和过去的意思 。病故、亡故,是离去和死亡的意思 。故相比较亡和死,显得更为庄重严肃 。
在理解这个“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古代的谥法制度 。
什么是谥法制度?
依王国维先生的考据,从周朝开始,盛行了谥法制度,一句话解释就是生的人对于死的人的评价定论 。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里总会出现句“一切功过,后世自有定论”的台词 。古代君王死后都有谥号 。谥法是对一个人功过与否的评说,可以说那时候不管是做皇帝还是做官,都生怕死后背负“恶谥”,连累后世子孙颜面无光 。
皇帝死后的谥号由大臣们商议评定,比如汉文帝、汉武帝,就是谥号评定的文和武 。曾国藩被称作“曾文正公”,文正即是清政府给他的谥号 。谥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一个人的德行,也传扬了一个人的德行 。儒家文化的兴起,谥法被纳入礼教的重要范畴,而礼教对于宗法文化的影响又是很巨大的,宗法文化又进一步渗透影响到平民,人们对于死后的名节犹为在意 。
文章插图
所谓上行下效,谥法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向平民化发展,可以子议父 。至明清时谥法为皇帝所独有 。虽然平民没有资格受谥,但是对先人身后名的重视却流传了下来 。
显考、显妣
普通人在生前,不可能有机会向社会“立功、立德、立言”,但是身为父母,可以不辞辛劳养育、尽心尽力地教导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的教导养育,可以表示尊敬和赞美 。
因此即便在乡间,也可以看到墓碑上刻有“显考、显妣”的字样 。“显”,可以解释为有声名、有地位,表达子女对已故父母的敬意,表示其生前的德行良好,值得远播 。这也是我们“孝”文化下,对先人身后名的另一种“顺”的表达 。
文章插图
结语
在西周之前,因为没有祭墓的习俗,所以不起坟更不留标志 。汉代开始,流行筑墓,于此同时,墓碑也应运而生 。立碑起于东汉时期,在坟前立下石碑,刻下死者生前的履历,在缅怀的同时,也是一种颂扬 。
墓地是民间在孝道教育下的核心的表达场所 。诔文、立碑、祭奠,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化繁从简,尽管丧葬的仪式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后辈对先人的孝,也是传统礼教的一种遗留形式,同时墓葬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大参考 。但是,时代决定了丧葬的方式,一切繁冗的仪式和筑墓,都要让度给环境资源 。
我们可能无法向以前的人那样,知道碑文上的字的具体含意,但是内心的缅怀与思念是不变的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失 。所以我们的文化催生了清明节这样的节日,让我们在忙碌的一年里,去祭拜离去的人,也因为这思念,有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般可寄哀思的诗句 。
-End-
更多文化相关内容分享,欢迎关注@沁说
推荐阅读
- 中国冰雪运动“难出山海关” 山海关
- 天天向上李凯馨哪一期
- “早洗”还是“晚洗” 早不洗头什么意思
- 火猜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 对标银行信用卡新打法 银行几点上班
- 标点使用中的“疑难杂症” 破折号
- 集合的三个特性: 集合
- 你也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猴子” 物种起源
- 你会为“减脂”二酯油买单吗 胡麻油
- 电脑如何通过运营商上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