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古语说:“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这个支柱倒了,国家也就要灭亡了 。甲午战败后,大清国穷途末路,国之四维基本荡然无存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文章插图
1894年11月7日,诺大的大连再也见不到清军的一兵一卒,日本人不费半点力气便攻陷了大连,日军在风雪中疯狂屠杀中国百姓 。而就在这一天,北京紫禁城张灯结彩,隆重庆祝慈禧太后的60大寿 。而参与庆典的光绪帝内心一点也不开心,因为甲午战败,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其实都不用细想,李鸿章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光绪帝下旨,拔去他的三眼花翎,连同黄马褂也一并收回 。我们不知道光绪帝在处置李鸿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太后为修建颐和园花了多少海军军费,他的亲爹醇亲王奕譞又挥霍了多少海军军费,自己的大婚又用了多少银子 。总之,无论成败,他们都没有错,有错的就是直接做事的人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文章插图
既然仗打败了就要议和,议和就要派出适合的人选 。经过商议,光绪帝决定派张荫桓和邵友濂去议和,没想到日本人不答应,认为这两人不够档次,还将他们驱逐出广岛 。伊藤博文公开声明,只有派恭亲王或李中堂去方能议和 。
恭亲王已经年老,况且这等丢人现眼的事怎么也不能让他老人家去,于是,李鸿章摊上了这个倒霉的差事 。这个时候,翁同龢又跳了出来,他说赔款可以,但绝对不能割地 。李鸿章很无奈,于是提出:“割地之说,不敢承担,假如占地索银,户部恐怕无此款 。”
或许此时的李鸿章对翁同龢已经是恨之入骨,他向光绪帝提议让翁同龢一同去日本议和 。翁同龢状元出身,宦海沉浮几十年,当然知道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又把皮球踢给了李鸿章:“若余曾办过洋务,此行正不可辞,今以生手办重事,胡可哉?”事实上,到了这个档口,翁同龢何尝不知道,不割地、不赔款已是不可能,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文章插图
战败者去和战胜者谈判,本身就是很丢人的事情,愿意去就是一种勇气,而且对手又是日本,其困难可想而知 。不久,李鸿章赴日与伊藤博文谈判,地点就在马关的春帆楼 。
经过中日双方激烈的拉锯战,1895年4月18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 。在签字的最后时刻,李鸿章老泪纵横地对身边的美国顾问说过这样一段话:“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看来,李鸿章是清醒的,但他没有决定权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文章插图
和日本签下这样的条约,整个大清朝的人都无法接受,认为是奇耻大辱 。其实,对于大清来说,没有最耻辱,只有更耻辱 。在国人看来,和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签约尚能忍受,唯独日本不可忍 。因为一个中国人从来都没正眼瞧过的国家,打败了自己,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救亡图存的问题摆到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面前 。
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少,其后的《辛丑条约》更让中国陷入绝境,不过在他看来《马关条约》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他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李鸿章说到做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径日本横滨,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怎么也不肯上 。最后没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的老人,又是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地挪过去 。
后途径日本兑现了诺言 马关条约

文章插图
李鸿章知道耻辱,国人也知道耻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耻辱之心便还有救 。可是,慈禧和光绪以及满族贵族们却不是这么想的,那么结果只有一个——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必须灭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