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关于明朝嘉靖皇帝为什么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升为成祖,网络上有个经典的谣言 。这个谣言大致是这样的:明朝太庙只供奉九个皇帝的神位 。嘉靖皇帝朱厚熜想把自己亲爹兴献王也追尊为帝,然后抬进太庙 。无奈位置已满,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百世不迁,如果迁出只能迁太宗朱棣的 。而嘉靖又怕迁出朱棣(他们这一支的实际始祖)影响太坏,于是就把朱棣的庙号升为成祖,这样就和太祖一样百世不迁了 。
然而,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嘉靖皇帝将太宗朱棣的庙号提升为成祖,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本没有资格入太庙的嘉靖生父兴献王朱佑杬能够有庙号,进太庙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究竟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
一.中国古代太庙的昭穆制度
让我们先了解几个名词 。首先是“祔”(读音fu,四声) 。祔是指古代帝王死后神位被后代抬进太庙祭祀,因此又称“祔庙” 。其次是“祧”(tiao,一声),指的是将隔了几代的祖先牌位移出太庙,迁入远祖的庙 。帝王家有太庙,但是牌位数目是一定的 。我国大部分礼仪的起源,都来自西周时期周公旦制定的周礼 。让我们看看周礼对于祔和祧都是如何规定的:
“周制,天子七庙 。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 。”
意思是说,太庙中祔七位天子的神位 。一世为太祖,牌位在最中间供奉,永远不会被祧出太庙 。二世、四世、六世的牌位在太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 。而到了第八世驾崩后,二世就会被祧出,被祧出去的牌位就会放在另外一个大殿内供奉,这个殿就是“祧庙” 。但是天子太庙并不限制在七庙,比如周朝,为了纪念文王、武王的巨大功劳,就将二位百世不迁 。而明朝也如此,明朝一共有九庙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北京故宫的太庙
二.谣言的硬伤
那么本文开头提及的谣言,硬伤在哪呢?
首先,就算要迁出一人,会是太宗朱棣吗?答案是否定的,太宗朱棣早就被确定为百世不迁了 。
早在嘉靖帝的伯父明孝宗在位时期,礼部就已经讨论过祧庙的流程 。当时规定,保留德祖朱百六的神位居太庙中心(他是老朱家实际上明确能够追溯到的世系源头,地位崇高),而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对于明朝功劳巨大,视为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均百世不迁,不在三昭三穆之列 。所以,明朝九庙其实完全是仿照周朝来的 。同时可见,孝宗时期,太宗朱棣就已经被确定为百世不迁了 。嘉靖帝是不可能为了阻止朱棣被祧庙而为其升庙号的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明成祖朱棣
其次,嘉靖年间,太庙中只有八个神位,根本不存在太庙满了的说法 。
明朝的懿文太子朱标曾经被建文帝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但是朱棣篡位后,为了显示自己这一支才是正统,恢复了朱标“懿文太子”的称号,而将其庙号兴宗取消,直到后来南明弘光政权时期才恢复其庙号 。同样的,建文帝朱允炆最初也是没有庙号的,其庙号“惠宗”也是南明弘光政权给上的 。而景泰帝朱祁钰,因为夺门之变的缘故,被废去帝位,成为了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其侄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虽恢复其帝位,但是没有给他上庙号 。朱祁钰后来的庙号“代宗”也是弘光政权给上的 。因此在嘉靖时期,这三位皇帝是不在太庙中的 。
之前太庙中唯一没当过皇帝而供奉其中的德祖朱百六的神位,则在嘉靖十年,被迁出太庙,进入祧庙,改太祖朱元璋之位在太庙中心供奉 。这样,此时的太庙中就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一共才八位 。就算嘉靖帝想将生父兴献王祔庙,也不存在位置满了的说法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一定要给太宗朱棣升庙号呢?
三.一切都是为了让亲爹“称宗祔庙”
嘉靖帝朱厚熜,是以外藩身份从湖北兴献王府入京继承大统的 。年轻的嘉靖帝刚刚登基,就发动大礼议,提出“继统非继嗣” 。最终,大臣们迫于嘉靖帝和“议礼派”的压力,尊兴献王朱佑杬为献皇帝 。但是,由于兴献王生前并没有真的做过皇帝,所以不得入太庙,单独建了个不伦不类的世庙祭祀 。但是嘉靖皇帝不死心,指使扬州知府奏请复古礼,建明堂,进行所谓的“堂祭”,从而达到强行让献皇帝能“称宗祔庙”的目的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里就涉及到了古代祭天的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敬天法祖”,认为天孕育万物,地位最为崇高 。天的人格化称呼就是“昊天上帝”,而皇帝自称“天之子,即天子”,因此祭天由天子来主持 。古代祭天有“郊祀”,顾名思义,就是在郊外进行祭祀上天的大典,需以始祖神位配祭 。与之对应的,“堂祭”,是指在宫殿里祭祀上天,须以有功德的祖先神位配祭 。这个祭祀上天的宫殿,就是“明堂” 。周代的郊祀,配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神位 。而堂祭,则是周文王的神位配祭 。明朝初年,只有郊祀,而无堂祭 。明朝的郊祀,都是配的太祖朱元璋的神位 。现在,嘉靖皇帝要恢复古制,那么仿照周制,明朝应该是太宗朱棣配堂祭 。
但是,堂祭,有功之祖就可以配祭 。何为有功呢?这种模棱两可的定义,就被嘉靖帝钻了空子 。嘉靖帝认为自己的生父生了自己,“生了皇帝”,这就是最大的功德,因此应该以自己的生父“献皇帝”配祭 。既然都配祭明堂了,为了显示对天的重视,这样怎么着都得有庙号了吧?有庙号,就得进太庙了吧?所以,“建明堂、复古礼”一事,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导自演的闹剧 。
嘉靖皇帝就让礼部讨论谁来配祭明堂 。当时的礼部尚书就是未来的内阁首辅严嵩 。严嵩一眼就看穿了嘉靖皇帝的真实目的,但是老奸巨猾的严嵩此时打起了太极,他是这么说的:“宋代钱公辅、司马光、程颐、朱熹这些大理学家都曾经说过堂祭要配功德之祖,我朝太宗再造家邦,若配功德之祖,必是太宗皇帝 。然而万物成形于上帝(昊天上帝),如同人成形于父亲 。因此,明堂祭祀上帝,以父配享,此即皇考之功德,也是可以的 。另外,堂祭献皇帝,是否需要上庙号,那臣等不敢妄议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礼部尚书 严嵩
严嵩之所以没有完全顺着嘉靖帝的意思,就是因为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历历在目 。当时大臣分为两派,而支持嘉靖帝的“议礼派”一度被斥为奸邪,甚至差点被群殴致死 。最后“议礼派”虽然赢了,但是在史书上终究会留下“媚上”的名声 。嘉靖皇帝对于严嵩的态度,非常不高兴,让礼部再议 。结果户部侍郎唐胄站了出来,再次驳了嘉靖皇帝的面子 。唐胄说:“周公指定祭天礼法,让文王配祭明堂,是因为文王有功德,而恰巧文王是周公的父亲,而不是说天下的父亲都有功德 。周成王登基后,也没改用武王配祭明堂啊 。以此对照,我朝当用太宗配祭 。当初皇帝“大礼议”之时,说好将献皇帝立在世庙,为何此时变卦,要上庙号进太庙呢?”嘉靖皇帝被驳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将唐胄关进了锦衣卫 。天子一怒,浮尸千里啊 。
见到群臣不给力,嘉靖帝只得亲自上阵,草拟了《明堂或问》:规定堂祭配生父,必须立庙号,祔庙 。但是,太宗皇帝朱棣毕竟是嘉靖帝他们这一支的实际始祖啊,现在剥夺了朱棣祭天的机会,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嘉靖也怕众臣反对过于激烈,再来一次“大礼议”,于是他想出了奇招:
以生父献皇帝为睿宗,祔庙,配享堂祭 。将朱棣庙号由“太宗”升格为“成祖”,使朱棣也成为了祖 。然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二祖”一起配享郊祀 。这样,既满足了嘉靖皇帝让生父称宗祔庙的要求,又补偿了太宗朱棣,使其由原本的“堂祭”规格提高变成了“郊祀” 。一举两得 。
这才是嘉靖帝给朱棣上升庙号的原因:让其生父称宗祔庙,同时弥补朱棣神位不能配享祭天的遗憾 。
四.太庙位置不够的谣言是如何诞生的?
那么,回过头来,为什么有人会产生“太庙位置不够,嘉靖为避免将朱棣迁出才将其庙号升格为祖”的谣言呢?
原来,嘉靖晚年确实发生了“因太庙位置不够”将仁宗朱高炽迁出太庙的事件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嘉靖如果死后,按照礼制,自己的神位入太庙,必然是将与嘉靖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仁宗朱高炽神位迁出太庙 。但是嘉靖皇帝知道群臣对“大礼议”以及兴献王称宗祔庙一事耿耿于怀,自己死后,必然会有大臣提议将“名不正言不顺”的献皇帝睿宗迁出太庙 。万一后世之君没抗住,答应了,那自己大半生岂不是白折腾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此时嘉靖的皇后“孝烈皇后”薨,于是嘉靖就参考了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做法,将“孝烈皇后”提前祔入太庙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献皇帝 朱佑杬 画像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后和大行皇帝将来在太庙中是共占一个位置的 。“孝烈皇后”被提前祔庙,相当于为嘉靖皇帝占了一个太庙位置 。太庙已满,自然需要祧出一位皇帝牌位 。此时嘉靖帝还在世,大臣就不敢提议将献皇帝祧出,而只会按照顺序,将与嘉靖血缘最远的仁宗祧出 。所以,嘉靖相当于在生前就确保了其父不会被祧出太庙 。这就是嘉靖皇帝的小心思,后来在网络上以讹传讹,就传成了“位置不够需要升朱棣为成祖”的谣言 。实际上,两件事毫无关联 。
真的是因为太庙位置已满 嘉靖帝

文章插图
世宗嘉靖帝时期九庙图
当然,我觉得九泉之下的永乐皇帝朱棣是不会高兴自己升格为“成祖”的 。因为,从西周至明朝,凡正统王朝,除了开国皇帝外,没有庙号是祖的 。朱棣一生都在抹杀自己“篡位”的事迹,为此不惜更改历史,将自己变成了马皇后嫡子 。“太宗”这个庙号,标志着自己的正统传承,江山来自太祖朱元璋 。没想到,百年后,居然被嘉靖帝改成了“成祖” 。虽然庙号提升,却有了自立一系的意思 。这不会是朱棣想要的结果 。
#头条辟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