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嫩叶尖端发黑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草莓越夏时 , 气温高于30℃并且日照强时 , 需采取遮荫措施 。容易保持品种特性和果实品质 。

采用滴灌技术 。 滴灌技术主要应用于草莓中后期控水 。 用传统的沟灌方法易导致田间湿度大 , 采用滴灌技术可节约用水 , 确保无污染 。 放峰及疏花疏果 。 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和在每个大棚放置一箱蜜蜂的方法 。 能提高授粉率、着果率和增加产量 。


取材方便 , 可以利用生产田采苗 , 也可以建立母本园采苗 。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早春和开花瑚 , 草每需要衣分直小低于土壤持水量的70%.果实生长和成熟期需求多 , 达80%以上 , 采收之后 , 抽出匍匐茎和发新不定根 , 也需土壤含水量不低于70% , 秋季是植株积累营养和花芽形成期 , 土壤水分也不得低于60% , 草莓不耐涝 , 要求土壤有良好通透性 , 注意田间雨季排水 。

或是在有积雪的地区 , 采用在草莓上直接覆盖上10厘米厚的麦秸、茅草、稻草等材料再覆盖塑料薄膜 , 比先覆盖地膜后加盖覆盖物的效果好些 。

幼苗生命力强 , 结果早 , 当年秋季定植 , 第二年春夏便可结果 。

每亩繁苗田施腐熟猪羊灰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作基肥 。 植株活棵后施1次稀粪水 , 隔10-15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 。 遇高温干旱沟灌洇墒 , 保持土壤湿润 。 植株栽后10天 , 用菊酯类农药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交替防治病害2次 , 隔7-10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病2次 。


用传统方法繁殖培育出来的草莓小苗的生长速度慢、占地多、易遭受病毒侵害、容易引起退化、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等缺点 , 而用组织培养法繁殖培育壮苗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些缺点:

果实膨大期:白天20~25℃左右 , 晚上8~12℃ , 不应低于5℃ 。覆盖厚度 。 以当地气候条件及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而定 。 一般厚度3~5厘米 , 亩用草约200~300公斤 。 覆盖方法 。 覆盖最好分两次进行 , 浇完封冻水后 , 稍干 , 先盖上一部分材料 , 过几天 , 气温不再回升时再全部盖严 。

繁殖速度快:一年内一个分生组织可获得几千到几十万株苗 , 发展潜力大 。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由于草莓栽植密度大 , 生长期补肥较为不便 , 因此基肥一次施足 , 一般施鸡粪不少于30t/hm2或优质厩肥不少于75t/hm2 , 并可加入适量磷、钾肥等 。

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温暖 , 可选择需低温量少、休眠浅的暖地型草莓品种 。 如果将需低温量多的寒地型品种栽到南方温暖地区 , 会因为冬季低温量不足 , 而使植株在春季休眠没有彻底结束时就开始生长发育 , 最终导致出现植株生长势弱、果实变小、产量降低等现象 , 从而使该类产品的优良特性不能充分发挥 。

可迅速更新市场品种:根据市场需要 , 2~3年内可以更新一次品种 , 常规生产则需要4~5年 。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在顶花序抽生后 , 选留1~2个方位好且粗壮的侧芽 , 其余摘除 , 以后再抽生侧芽也应及时摘除 。草莓重茬的弊端及防治措施 (1)病原微生物的积累:在同一地块连续栽种草莓多年 , 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很大变化 , 线虫和病原菌大量增殖 , 病虫害发生严重 。 草莓黄萎病和枯萎病病菌存活在土壤中 , 由植株根部机械损伤处侵入根中 。 防治蚜虫和螨类时要先采完棚内成熟草莓后再施药 , 药后5-7天(间隔期)方可采收 。


生产灵活:只要建立起组织培养操作车间 , 即扩大培养实验室 , 就可全年生产 , 还可以使植株保存在冷库中直至秋天或第二年春天 。

危害草莓的螨类害虫主要是二点红蜘蛛和始叶螨 。选用良种 所选的草莓品种应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 , 并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 。 我地选用的当家品种是丰香 , 并搭配种植少量明宝品种 。 繁殖种苗 1、建立专用繁苗田 。 选择灌排方便、土壤肥力较高的水田 , 以便于在高温干旱季节及时引水抗旱 , 降低地温 , 确保育苗成功 。

健康植株比例大 , 增产效果明显:茎尖组织中的分生组织本身不带毒 , 且整个操作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的 。培养的无病毒苗比一般未脱毒苗生长快 , 坐果率高 , 结果期延长 , 果重明显提高 , 平均可增产30%~50% 。


撤除覆盖物时期 。 一般在翌年春季开始化冻后分两次进行 。 第一次在平均气温高于0℃时进行 , 撤除已解冻的覆盖物 。 在冬季雨雪过多的情况下 , 更要及时除去 , 促使下层解冻 , 利于阳光照射 , 提高地温 。 第二次在草莓即将萌芽时进行 , 不要过迟撤除防寒物 , 以免损伤新茎 。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

【草莓嫩叶尖端发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