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训练 课时达标

老师是“情绪垃圾桶”,做着很多看不见的工作,但课时却不达标 。谁知道他们的痛苦?目前,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 。在不少中小学,心理老师也开启了“忙碌模式”——除了日常备课、上课,还要在考前策划专题讲座,为部分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下班回家还不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缓解部分家长的焦虑 。
心理健康教育被视为直指“人心”的教育,既要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又要关注对象的发展需要——这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尴尬的是,有些心理学老师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专业提升和成长的平台就更少了 。
教育界专家呼吁,让更多“沉默”的心理老师走上舞台,为他们搭建一个科学多元的成长平台,不仅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 。
做着很多“看不见”的工作,但课时数却不达标 。
思虑再三,80后心理学老师韦伯(化名)离开了曾经向往的名校 。在他之前,学校有一个年轻的心理老师“跑了” 。
“很多人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个轻松的工作,课少,没有升学压力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看不见’的繁琐工作 。”韦伯忍不住吐槽 。很多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因为与考试成绩无关,有时候即使心理老师很累很苦,学校还是不够重视 。
心理老师真的很难当 。教育专家分析,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个性十足 。心理教师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学生成长问题 。另一方面,当心理“感冒”发生时,大多数孩子很难迈出主动寻求心理老师帮助的第一步 。因此,中小学心理教师在课程和辅导之外,往往还要开展心理剧、心理漫画、团体辅导等主题活动 。但也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面临职业定位不清的苦恼 。
“按照课时标准,心理老师的‘全工作量’是每周14课时,但很多老师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 。”上海一位高中心理学老师告诉采访人员,这主要是因为心理学老师做的大量实践工作都是在课程和课堂之外进行的 。比如给学生和家长做心理辅导,要花很多业余时间 。但因为不能计入学时考核,在“账面数字”上属于工作不达标的教师,所以很多学校让心理老师承担一部分德育或行政事务 。“有些心理学老师可能只做20%的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发挥不出这个角色的专业性 。”
在这位老师看来,参加适当的德育也是必要的,这样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 。但是,如果心理学专业的工作边界总是不明确,甚至是“本末倒置”,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
刘玄佛,建平中学90后心理学老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她坦言,在选择工作时,中小学心理老师并不是很多学生的首选 。一方面,现在相比学校,各类企业纷纷向心理学毕业生抛出“橄榄枝”,提供的薪资待遇普遍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业天花板也让一些心理学毕业生感到“紧张”,主动放弃 。
要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迫切需要搭建一个多渠道的专业发展平台 。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超过一半,处于全国前列 。但要达到标杆主管部门红头文件规定的“小学100%全日制,初高中原则上100%全日制”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初高中较高的专职心理教师相比,上海市公立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 。
有心理学教师坦言,心理学学科是否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能否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机会,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
上海一位资深心理专家告诉采访人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在心理教育理念上有了显著进步 。“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开始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去学校动员 。但由于这个学科的教育成果并不外显,不同的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老师的情况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
“我们这一代人非常重视职业发展前景 。如果一直待在学校,职业发展确实会受到限制 。所以很多老师很看重持续充电的机会,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参观交流,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 。”刘玄佛的话道出了很多心理教师的共同期待——渴望更多的认可,获得职业自豪感;我渴望走上舞台,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
上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至今已走过30个年头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近年来,上海中小学不断完善心理学的硬件和软件,有利于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各级课程、科研活动、培训等也逐渐多元化,但这条路仍任重道远 。
作者:朱英杰编辑:顾军编辑:张鹏
【课时达标训练 课时达标】*文慧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