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表现:仡佬族阳戏

仡佬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便极具特色,而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非仡佬族的阳戏莫属 。众所周知阳戏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戏剧,其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也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仡佬族阳戏的特色及意义 。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西南诸省的地方戏剧种 。在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农村广泛流传 。那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种民族,残存着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踩堂戏或傩堂戏都给阳戏以特别的艺术滋养 。仡佬族阳戏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
仡佬族阳戏,流行于贵州省正安县市坪乡为中心的仡佬族,其造型、表演、声腔、台词等都与汉族地区的阳戏大同小异,具有正安县的地方文化特色 。
溯源仡佬族阳戏源出自四川 。市坪镇龙坪村田村组村民第五代阳戏学掌坛师李兴权老人讲,相传贵州籍的冯万春、冯寿春、冯戏春三兄弟到四川一带做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无法再在四川待下去 。但苦于连回家的路费都快赔光了,只好在四川徘徊 。
一日与朋友闲谈,知道阳戏 。三兄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按照当地风俗习惯,许下阳戏愿,希望菩萨显灵,帮助兄弟三人走出困境,并将还愿日期及事项,托人请所许愿性带回老家告知父母,请人设坛还愿 。
眼看离兄弟三人还愿的日子越来越近,不但兄弟三人回家还愿无望,就连生活都成问题,正当兄弟三人焦急万分之时,三个手执金鞭、骑着高头大马的彪形大汉来到三兄弟面前,嘱咐三兄弟拉着马尾巴回家,着急的三兄弟依言拉住马尾,飞快地被三个彪形大汉带回了家 。
兄弟三人到家之时,正是还愿的日子,家中正在设坛唱戏,说是帮他兄弟三人还愿的,奇怪的是那三个带他们回乡的大汉竟然与供奉在堂屋香案法坛上的三尊菩萨长得一模一样 。自此,阳戏从四川传入贵州 。
这虽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对贵州阳戏的根源探究不能提供理论根据,但就市坪阳戏而言,从李兴权老人口中得知,田村阳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从谢坝乡东礼村冷水渠组传入市坪的,两百多年间也历经了四代,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
由于文化的大革命,第四代掌坛师未能将其秉承家传祖训传给李兴权,加上十年浩劫动乱,阳戏曾被搁置 。但李兴权为将家传阳戏发扬光大,使之继续传承下去,便故拜市坪街上申作清先生为师学习法坛祭请,又拜市坪村石沟平组张圣贵为师学习相关戏剧舞蹈,终于使断代的田村阳戏薪火相传,今日,市坪阳戏也只有田村卫家了 。
表演传承于市坪的阳戏,借助神话传说中“三圣祖”的神威,以舞蹈的形式,配以川剧和地方花灯戏的唱腔,通过演绎神话传奇,帮助许愿人还夙愿,避凶经纳吉 。
仡佬族阳戏开始时,许愿人家要先杀好猪,剖一个小口,只拿出内脏,仿佛一只全猪(整头的猪),将其放在案板上,然后由头戴花冠,手执师刀、令牌的掌坛师吹响了牛角招请本坛已故法师、掌坛师 。然后设坛礼请川祖、土祖及满堂神圣,祭敬灶王,最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事宜依次演练相关剧目 。
阳戏所演剧目根据许愿人许愿情况而定,一般是在晚上进行折,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天三夜的 。演唱剧目和时间发生变化,演唱人数也要作相应调整 。唱阳戏所需人数比一般傩坛要多,少则7-8人,多则9-16人 。
唱一晚上所出剧目有:开坛礼请引神童子、引神土地、财神,拆猪领牲过案,降龙,五圣登殿,四宿了运,勾簿,祭伯公伯婆,祭猪头神,合瘟造船 。唱三天三夜的除了要唱完上述戏曲剧目外,第一天开坛时应唱二郎神桃山救母,第二天唱土祖张杰碧山降猴,第三天封坛唱药王还夙了愿 。
道具为了增强阳戏的神圣感、神秘感,在唱戏时一般都有很多道具放在行李箱中备用,行李箱内装有唱戏时的香案(悬挂式)、佛衣、法衣、菩萨、龙套、脸子壳(面具)等,据市坪乡田村阳戏班掌坛师介绍,田村阳戏班现有各类法衣、佛衣20余件,圣人脸子壳(面具)9件,药王菩萨、川祖菩萨、土祖菩萨、太子菩萨各一尊,天门土地、引神童子各一尊 。
特别是天门土地和引神童子传承至今已三百多年,由此可见,阳戏在我乡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神圣和崇高 。
仡佬族阳戏,在苗乡仡佬族人民的心目中是“欢喜神”的化身,既慷慨又小气 。据传闻,凡是许愿人真诚许下的阳戏愿,只要许愿人达到某种愿望后备办三牲六礼,设坛唱戏还愿,“欢喜神”就非常灵验,不但许愿人一家诸事大吉大利,祝寿安康,而且可能会遭至厄运 。即使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直到许愿人践行诺言方才罢手 。这虽然是传闻,但这种传闻已根深蒂固于苗乡儿女心中不随便的许下阳戏愿 。
【民族文化的表现:仡佬族阳戏】这说法到底有没有得到证实无关紧要,因为这当中毕竟带有些封建迷信色彩 。但这种传闻印证了苗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印证了苗乡儿女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传统美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