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姓氏:李姓氏的由来

李姓是偃姓的后裔 , 曾以官为氏称理姓 。在古时候理、里、李三字并通 。皋陶为人正直 , 敢作敢当 。功德无量 , 而且富有创造性 。为李姓的子孙后代做了一个好榜样 。也成为了现代李姓的骄傲 。那么李姓氏的由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民族文化吧!
出自嬴姓 , 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 , 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 , 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 , 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 , 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 , 以官为氏 , 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 , 皋陶后裔理徵 , 在朝为官 , 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 , 而被处死 。
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 , 因食李子充饥 , 才得以活命 , 故不敢称理 , 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 ,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 自从有老子姓李 , 名耳 , 为利贞的后裔 , 因祖上世代为理官 , 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 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 ,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 , 诸葛亮平哀牢夷后 , 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 , 汉化后 , 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
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 , 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 , 因立功从唐国姓 , 赐予李氏 。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 , 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 大约自东汉开始 , 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 , 分布于川、滇一带 , 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 , 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 , 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 , 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李氏作为国姓 , 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 , 李氏部分人南迁 , 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 , 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 , 因动乱 , 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
李氏迁徙至海外 , 始于明朝初年 , 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 , 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 , 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 , 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 , 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
从明末开始 , 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台湾李姓排列第五 。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 , 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 , 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 。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 。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 , 后为郑芸龙所杀 。
台湾李姓并非一支 , 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
堂号
“陇西堂” , 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
家乘谱牒
【中国第二大姓氏:李姓氏的由来】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 , 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 , 他依法治水 , 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 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 , 被后世奉为川神 。
李世民:唐太宗 , 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 , 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 , 创造了“从谏如流 ,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
李白:唐代着名浪漫主义诗人 ,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人称“诗仙” 。
李广:西汉时人 , 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 。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 , 作战70余次 , 以勇敢善战着称 。在任右北平太守时 , 匈奴数年不敢攻扰 , 称之为“飞将军” 。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情致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