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最全攻略 中风治疗

中风又称中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脑卒中呈爆发式增长趋势,且呈现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年轻化趋势 。张伯礼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摘要: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近6年来张教授治疗中风病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
1数据和方法1.1数据来源
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张伯礼教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门诊系统诊断出名为“中风”的病案处方 。包括具体治疗日期、序号、病历号、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药品序号、剂量、药品支付、诊断名称、金额、医生姓名 。
1.2纳入标准
通过检索诊断名称为“中风”的处方,共获得367个中风处方 。
1.3排除标准
排除药品序号不连续或药品序号不是从1开始的处方和重复用药 。共排除14个处方,最终得到353个处方 。
1.4药品名称的标准化处理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华本草》(新世纪第二版)的命名规则,规范了方剂中的药物名称,如统一葛根为葛根,延胡索为延胡索,墨旱莲为旱莲草 。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使用同一名称,如生黄芪统一为黄芪,熟大黄统一为大黄 。但由于部分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同,仍保留了原名,如“生地” 。
1.5数据分析和处理
使用Excel 2016根据序号、治疗日期、病案号、患者姓名、药品名称、剂量等建立基本处方数据库 。,然后对所用药物建立了频数统计分析表、性味归经分析表、药物类别分析表 。利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设置提升度大于1,最大前置项数为5;运用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选择组间联系的聚类方法,以平方欧氏距离为度量标准,发现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方剂中可能存在的配伍规律 。
2个结果
在353个中风方剂中,有2个方剂只含有一种中药,即天麻和乌梢蛇 。为了分析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351个方剂为分析对象 。共有31个处方,包括185种药物,所有药物的累计使用频率为6 507 。其中,使用频率超过20%的药物有32种,累计使用次数为4 341次,占申请总数的66.71% 。每张处方最少含2味药,最多含26味药,平均每方18.54味药 。
2.1药物使用频率分析
在351张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药物分别是丹参(272次,77.49%)、郁金(252次,71.79%)、天麻(205次,58.40%)、桑白皮(205次,58.40%)和夏枯草(196次,55.84%) 。表1统计了351张处方中出现频率超过20%的32种药物及其出现频率 。
2.2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学》,将351个中风方剂中出现频率大于20%的药物按每味药物归经逐一归类,并对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所用四气五味药物的出现频率进行分析 。如果一种药物具有多种药性,则将所有药物都计算在内 。空气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冷(1 236次)、平(1 042次)和暖(964次) 。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种口味分别是苦(2 260)、甜(1 547)和辣(1 539) 。归经频率最高的前三位是肝经(3 206次)、心经(1 584次)和脾经(1 327次) 。详情见图1 。
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张教授善用药物有以下特点:寒、温、温四气为主;五味以苦、甜、辛为主;归经在肝经中尤为突出,同时注重心、脾、胃、肾、胆、肺的调整 。
2.3药物疗效分析
通过对频率大于20%的药物进行功效分析,得出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涉及8种中药,前5种药物从高频到低频依次为活血化瘀药6种,共1 051次,占24.21% 。清热类药物4种,582次,占13.41%;四大补药,529次,占12.19%;风湿类药物4种,515次,占11.86%;平肝药3种,共481次,占11.08% 。活血化瘀类药物中,活血调经类药物(丹参、鸡血藤、牛膝)和活血止痛类药物(郁金、川芎)用得比较好 。虚损药有麦冬、杜仲、当归、黄芪 。详情见表2 。
2.4关联规则分析
351个处方,利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设置提升度大于1,最大前置项数为5,进行先验相关分析 。支持度超过35%,置信度超过80%,得到两种药物的14条关联规则,如表3所示 。3味药共14条关联规则,如表4所示 。支持度在30%以上的4个药物有3个关联规则,见表5 。推广程度越高,药联越紧密 。
2.5高频毒品网络分析
对于频率大于20%的高频药物,借助SPSS Modeler 14.1软件,在高频药物共现频率大于70次的前提下,使用药物关联网络图,清晰显示药物之间的关系 。联系的强度用药物关系之间联系的粗细来表示,联系越粗,联系越强 。图2显示郁金、丹参、桑枝、夏枯草和天麻的亲缘关系最近 。
2.6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利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32种出现频率大于20%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选择组间联系的聚类方法,得到3个类别,如表6所示 。
讨论3.1核心药物分析
摘要:通过对张教授治疗中风病的351个方剂进行频数分析,发现张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前10位方剂为丹参、郁金、天麻、桑枝、夏枯草、杜仲 。、当归、鸡血藤、牛膝、葛根 。其中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 。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的功效 。玉瑾,性辛、苦、寒;肝、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张伯礼教授主要选用寒、温、苦、甘、辛、肝经、心经、胃经、脾经等药物 。
结果表明:张教授治疗中风用药范围广,用药频次超过20%的药物涉及12种中药,其中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占72.25% 。由此可见,张教授治疗中风多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风阳失调、肝风内动、痰瘀阻络为特点 。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湿热、疏散风热、清热泻火的中医类别为主,辅以补虚药(补益阴阳气血)、平肝熄风、清热利湿 。善于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占24.21% 。对于气虚络滞的轻症,张教授常用黄芪、甘平益气、当归养血、温经通络、杜仲等 。活血通络之余,不忘益气养精,补益兼治 。同时也说明治疗中风的用药范围很广,但也相对集中,说明张教授治疗中风以痰、瘀、虚为主,重视痰瘀互结;注意清痰湿热;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以健脾温肾、安神开窍、益智为理念 。这也印证了中风的病因病机 。
中风是在气血两虚的基础上,由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阴阳失调,气血失调,直击大脑,导致脑动脉堵塞或血从动脉中溢出,属于虚实夹杂 。瘀血引起的症状是急性和严重的,所以我们使用丹参,鸡血藤,牛膝,土鳖虫等药物到达经络 。郁金、川芎等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使用桑枝、络石藤、白花蛇舌草等祛风湿热的药物,可以祛风、舒筋活络、疏通关节 。肝阳上亢者,选用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 。对于肝风内动所致的肢体痉挛抽搐,宜选用天麻等熄风解痉药 。如果情绪异常,可以选择何首乌安神定志 。
3.2关联规则分析
预测的准确性可以通过设置较高的置信度来体现,提升级别越高,相关性越强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支持度> 35%、置信度> 80%、提升度> 1的前提下,得到了两种药物的14条关联规则,其中半夏→黄连的提升度最高,为2.17,说明这两种药物是关系最密切的药对 。两药关系主要集中在丹参和郁金,与桑白皮、天麻、夏枯草、杜仲配伍 。、鸡血藤、牛膝、葛根、半夏和黄连 。体现了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祛风湿热、清热泻火、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的配伍 。三药中,夏枯草、郁金→丹参(清热泻火散、活血止痛→活血调经药)关联规则强;桑枝、郁金→丹参(祛风湿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杜仲 。、郁金→丹参(补阳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葛根、郁金→丹参(风热散药、活血止痛→活血调经药);天麻、郁金→丹参(熄风解痉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牛膝、郁金→丹参(活血调经、活血止痛→活血调经);半夏、郁金→丹参(温寒痰药、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等 。反映了张教授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思想 。
3.3聚类分析
根据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得到六大类 。C1类,苍术燥湿健脾,茵陈清热利湿,小便不利,水肿者,用其除湿化浊,祛风除痹,加牡蛎平肝熄风 。中风患者常表现为痰瘀互结证,痰湿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C2类鸡血藤配合祛风湿药(白花蛇舌草)可治疗风湿关节痛和四肢麻木;与当归、黄芪配伍,补气血,治疗血虚不养筋所致的肢体麻木;中风半身不遂者,与乌梢蛇同用,增强通络止痛之功,重者加土鳖虫破血化瘀 。说明张教授在治疗中风时注重活血通络、益气养阴 。C3类,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泻火,黄芩清热燥湿,清火解毒 。C4半夏、黄连,味辛、苦,合寒性温,能清热解毒,化痰开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和半夏具有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白芷辛温,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川芎为气血药 。它与白芷、川芎合用,用于治疗头痛、中风和痹症 。槐花味苦寒,清热肝火 。血虚加何首乌 。张伯礼教授治湿善理气,甚至针对脾虚,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麦冬养阴益气,知母清热养阴,大黄清热解表,体现了张教授在治湿的同时注重疏风止痛、理气、柔肝安神 。类C5的丹参玉瑾活血,夏枯草清肝,息风潜阳,桑枝祛风除湿直达四肢经络 。在C6,天麻可以祛风解痉,葛根是解除肌肉痉挛的重要药物,可以分散和扩张血管,牛膝可以使血液向下,杜仲 。能补肝肾,强筋骨 。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张教授注重化痰祛湿、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平肝熄风、舒筋活络、滋补肝肾、益气养阴 。
4摘要
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了分析 。由此可见,张教授治疗中风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主要从痰、瘀、虚论治,重视痰、瘀、虚的对症治疗,符合张教授治疗中风的思想 。由于原方中只有诊断名称,而没有记载具体的证型,本文根据方药推导出中风的相关证型 。虽然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采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帮助名老中医继承用药经验,同时可以对中医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引起中医界关注的中风临床预防 。近年来,在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治疗、中药静脉制剂、治疗选择、新药研发、制剂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促进了中医药在预防中风方面的发展 。
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性脑血管病等 。他的神智还算清醒,口眼歪斜,舌有力,言语涩涩,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焦虑易怒 。严重者突发昏厥、意识不清、偏瘫、流涎、舌强、失语,危及生命 。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体现了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精神 。一般分为五种治疗方式 。
肝阳上亢型:用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法治疗 。与天麻、钩藤同饮 。
痰阻络型:用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 。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杏蒌二陈汤 。
阳明腑实型:治法为清肠泻下,清肠排浊 。加减方大承气汤或杏蒌承气汤 。
气虚型: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步杨欢武堂 。
肝肾阴虚型:治疗以滋补肝肾、养血活络为主 。加减防感熄风汤或地黄饮子 。
2.中风先兆
据报道,中风早期使用甘萍潜阳方,取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太冲、三阴交穴,一般用浅刺配合引流法3-5次即可见效 。可艾灸百会、风池穴、厥谷、肩井穴、风池、石丰、足三里 。
6月26日,四川召开全国微创穴位埋线(止痛减肥)技术研讨会——点击查看 。
三冲程冲程阶段
(1)体针的确定 。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操作:初期宜用下法或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两侧取穴 。
(2)头针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足部运动区 。操作:将针沿皮肤刺入0.5 ~ 1寸,勤捻针,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
(3)耳穴:皮层下、脑穴、心、肝、血压沟 。操作:针刺选用0.5毫针或图钉型揿钮针,留针30 ~ 60分钟;也可以选用王不留行,用胶布贴住穴位,一般3 ~ 5天换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
4.中风后遗症 。
(1)偏瘫
针刺会使太阳穴弯曲 。运营;沿头皮分三段穿刺,扭转200次/分左右,连续5分钟,休息5分钟,重复3次,30分钟左右出针 。甘萍息烽穴取合谷、太冲、Interrow、风府;补气血穴取百会、关元、足三里;殷鉴肾穴选自腰阳关、肾俞穴、太溪穴;活血通络穴取环条、阳陵泉、风池、三阴交穴、外关穴 。操作:先取健侧用下法,再取患侧用补法 。针刺的时候要补泻,补泻 。
穴位: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2、舞蹈震颤控制区 。
操作:使用28号1.5寸针进入穴位区域 。操作转向后,可配合电脉冲 。留针20 ~ 25分钟,每天一次,只要患者能耐受即可 。
眼部穴位:眶周眼区双侧上焦点区和下焦点区 。
操作:用30号5分针,按选穴顺序从眶缘外缘2处水平进针,留针5-10分钟,提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 。
综合头针:取两侧上下肢运动区;瘫痪加上双侧运动区 。
针刺:取穴肩髯、曲池、环跳、阳陵泉;选择手三里、太溪、太冲、关元等 。,每次7 ~ 8分 。头针和体针都可以用电针 。
【治疗中风最全攻略 中风治疗】穴位注射:曲池、阳陵泉或外关、足三里分别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2ml,两组隔日交替使用l次 。头针、水针、体针可间隔Et l次,腹泻应在1个月内进行 。1 ~ 2个月用补虚止泻法,3个月后用补虚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