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之踩高跷的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之踩高跷的传说】踩高跷很多人都知道,但平时可能很少见得到,只有在节日或一些其他场合才能见得到,那么踩高跷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故事里他的表演是出于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呢?没有的话没关系,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踩高跷的传说吧 。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 。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 。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 。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 。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 。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 。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 。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 。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 。(见孙作云《说丹朱》) 。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 。(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
艺术源于自然,其实踩高跷是人类与自然条件斗争下的产物 。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 。“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 。”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 。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 。”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
【结束语】踩高跷亦作“踩高蹻”,一种民间杂技 。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