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农药,农民是怎么预防病虫害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 不管到哪个年代 , 它都是国之根本 。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 虽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科技兴农的阶段 , 但在古代 , 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 , 在农业生产上可没有象现在这么多的现代化手段保驾护航 。
但是 , 也别低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对于田间病虫害的防治 , 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累 , 自有他们有效的一套方式 。
文章插图
首先 , 古人已经会运用“优胜劣汰”的法则 , 懂得从源头上进行把控 , 选择优质强壮的种子 。
西汉晚期的重要农学著作 ,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中就记载有:
文章插图
很明显 , 古人在种植禾稻时 , 已知道该选择穗大饱满的颗粒作为种子 , 这样可以增加抗病能力 。其次 , 在贮藏种子的时候 , 古人们也会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保护不被虫蛀 。
比如 , 同样是在《氾胜之书》有这样的记载: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 , 艾叶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 , 它所含有的独特的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杀菌灭虫的功效 。古人们就利用它的这一特点 , 将它和种子存放在一起 , 可以有效地防止种子被虫蛀、被病菌感染 。然后 , 古人们还懂得土地深耕的重要性 。
【古代没有农药,农民是怎么预防病虫害的?】比如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文章插图
大意是 , 播种前要耕地五次 , 之后还要锄地五次 , 当然 , 这个五次并不是说一定要不多不少正好五次 , 而是指多次 , 意思就是说 , 耕地锄地一定要仔细彻底 。深耕的标准是 , 土地要湿润 , 要寸草不留 , 要消灭螟蜮之类的虫害 。这样可以使得庄稼生长过程中少受杂草虫害的危害 。再有 , 古人还掌握了自然界相生相克的规律 , 利用虫类的天敌来治理虫害 。
比如由晋代嵇含编写的《南方草木状》中有记载道:
文章插图
意思就是:广东及越南一些地区的人将一种蚁连巢和连枝带叶的柑橘树一起售卖 , 这种蚁比平常的蚁要稍大些 , 南方的柑橘树如果没有这种蚁 , 那么所结的果实都会被害虫啃咬掉 , 一个完好的都没有 。可见 , 古人们已经会利用这种特殊的蚁来克制柑橘树上的虫害 。
关于虫害 , 在古代 , 最令人惶恐的莫过于蝗虫了 。大家通过看一些古代的电视剧可能也会略知一二 , 当年某地如果一旦发生蝗灾 , 那必然是颗粒无收 , 哀民遍野 。所以 , 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府 , 对于治理蝗虫都是不遗余力的 。
通过历朝历代的经验积累 , 到了明代徐光启时 , 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 , 完成了有关于蝗灾研究的著作《除蝗疏》 , 里面就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除蝗方法 。
文章插图
古人智慧 , 无穷无尽 , 又比如我们现在农业种植中普遍运用的农药 , 在古代也有同样的“替代品” 。诸如用大蒜水、烟叶水、草木灰、生石灰等充当杀虫剂 , 均有不错的效果 。而且这些方法至今还在沿用 , 既环保又有效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由于种植技术低下 , 基本是靠天吃饭 , 所以在病虫害防治上基本没有很理想的方法 。
基本上古代防治病虫害就是靠物理方法 , 利用自然天敌和人工来防治 , 也就是我们说的靠天吃饭 。
因为靠天吃饭 , 所以在古代容易出现天灾 , 导致出现饥荒 , 并且成为常态 。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人工 , 或者利用一些具有杀菌除虫作用的植物来进行防治 , 但是对于大的灾害 , 却没有任何办法 , 一旦赶上虫害爆发 , 只有听天由命 。
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电视剧中 , 经常看到赈灾 , 除了旱灾和水灾 , 其中也有病虫害导致绝收造成的 , 尤其是古代蝗灾经常发生 , 一旦爆发 , 所到之处 , 寸草不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你好 , 谢谢邀请 。
对你提出的问题 , 确实没有准确的回答 , 根据自己想象分析 , 在古代没有农药化肥的时代 , 应该是尽人力后顺势而为 , 所以古代的农作物产量也相应不高 。
推荐阅读
- 天气太热鱼塘比较浅,对鱼有没有影响?
- 养草鱼没有草拿什么可以代替草?
- 金鱼需要多少的光照?没有自然光能养活养好吗?
- 大肚鲤鱼过期没有甩籽后,肚子里的籽怎么办?
- 如何养出不腥又没有泥味的鱼?
- 农村人山泉水养的鱼有没有市场?
- 金鲫鱼这几天没有以前活泼是怎么回事?
- 鱼缸有没有必要添加一大堆各种品牌滤材?
- 室内养对虾,没有阳光照射,如何利用灯光进行培藻,用什么样的光照藻才能正常生长?
- 农村老一辈人为什么都喜欢喂鸡,哪怕自己家中没有种地,买粮食都要喂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