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疳积医案

小儿疳积,又称“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宣,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气津不足,形体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营养失凋,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津消耗过度而引起 。发病缓慢,初起身热腹泻、面色无华、乳食懒进、目无光彩、困倦神疲、烦躁啼哭、舌红口干,腹胀肢瘦继则出现消谷善饮、头大颈细,腹大脐突,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午后潮热,易哭易怒,大便稀薄,尿如米泔,睡眠不宁等症状 。此外如为虫积所致的本病,则可出现脸起虫斑,腹痛,嗜异食(喜吃泥土、墙灰)等症状患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较弱,故临床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
【临床应用】
陈氏以参苓白术散加按揉天枢、足三里、背部俞穴治疗小儿疳积78例,患者大多表现为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脘腹干瘪或胀满,形体消瘦,皮下无脂肪,纳呆,大便或干或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或厚腻或薄白,或黄荅,脉细等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及用法:太子参、山药、薏苡仁各10~15g,茯苓、莲子肉、炒扁豆、白术各9~12g,桔梗、砂仁、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完 。加减法:湿重苔白厚腻,大便稀溏者加芡实12~15g,苍术、厚朴各6g以健脾化湿;湿热重,苔黄厚腻者去砂仁,加黄芩9g,黄连5g以清热燥湿;虫积内扰腹痛者加使君子6~9g,木香6g以理气;纳呆、大便完谷不化者加神曲1g,鸡内金9g,炒二芽各10~12g以消食健胃 。按揉穴位:天枢穴、足三里穴、关元俞等 。结果:78例患儿均单纯采用参苓白术散加按揉天枢、足三里、背部俞穴治疗,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重增加、饮食恢复同正常小儿为治愈 。其中14天内治愈31例,28天内治愈3例,40天内治愈8例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疳积医案】方氏10以刀针疗法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87例,其中参苓白术散的用法为:党参、白术、茯苓、莲肉各6g,淮山药9g,鸡内金、陈皮、桔梗、甘草各3g,砂仁1.5g,水煎服,隔日1剂 。加减法:食欲不振者加麦芽、山楂各2g 。腹泻、口干、烦渴者加葛根12g,麦冬3g 。盗汗加浮小麦、五味子各3g夜卧咬牙加使君子3g,雷丸、芜荑各2g 。咳嗽潮热者加杏仁、川贝、银柴胡、丹皮各3g极度消瘦、厌食者加罗晃子3g 。腹胀痛者去自术加三棱、槟榔、莪术各3g 。烦躁、唇干、舌红者加川连2g,灯心草、竹叶各1g鸡胸、龟背者加服六味地黄丸 。结果:均收到满意的效果 。
陈氏以割脂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疳积100例,并与对照组98例形成对照 。两组均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均有不同程度的纳呆、烦躁、夜间不安 。治疗组割脂的同时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扁豆、薏苡仁各10g,淮山药15g,莲子5g,砂仁、陈皮各3g,红枣10g 。乳食壅积加保和丸10g,鸡内金6g;积滞伤脾加炙黄芪10g;烦躁不眠夹有湿热者加制半夏3g,胡黄连2g;气血两亏者加当归5g,炒白芍6g,1日1剂,水煎服,一般7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对照采用西药食母生、保健钙片、龙牡壮骨颗粒口服,维生素B12针肌内注射,7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10例中治愈7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对照组98例中治愈25例,好转5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1.1%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
【病案举例】
1.徐某,男,2岁半 。因小儿母亲奶水不够,断奶时又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而致腹泻不止,食欲不振,经多处治疗,腹泻时好时发,稍有不慎即腹泻,久而成疳 。症见面色黄毛发稀疏,色黄而干枯,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腹胀满,皮下无脂肪,大便稀,日解4~5次不等,内有不消化之物,有时带有少许白色黏液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见少量脂肪球和少许黏液,苔白微腻,指纹隐淡 。证属脾虚积滞,故治以健脾益气,运湿化积 。方用参苓白术散化裁:太子参、莲子肉、薏苡仁、山药各10,炒白术、茯苓、炒扁豆、炒二芽各9g,炒鸡内金、桔梗、陈皮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完 。另按柔天枢穴、足三里穴,每次3分钟,背部俞穴自下而上按柔3次,按柔穴位每隔日1次 。经服药20余剂,按柔穴位10余天,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大便渐转成形,以后山药、茯苓、炒扁豆、太子参各15~30g,煎水去药渣再加薏苡仁30g,炒梗米50g,红枣5~7枚煮粥食用,1530天以增强脾胃功能,巩固疗效 。3个月后小儿面色红润,体重增至为14.5kg,活泼可爱 。9按:疳积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因小儿脏腑娇嫩,乃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足,脾常不足,且处在生长旺盛之际,如若喂养不当,饥饱不均,偏食挑食,均使脾胃内亏,不能适应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需求,久皆能导致疳积;或恣食膏粱厚味,冷饮冷食,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从而有“多食肥甘厚味及生冷瓜果者易生疳积”之说;又或病后失调,药物所误,均损伤脾胃之气,耗损气血津液,久而酿成疳积 。纵观以上诸因,均因脾胃受损,久而形成,故疳证属脾胃疾病,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曰:“诸疳皆脾胃病,由无津液之作也 。”因而对于本病的治疗重在调理脾胃,佐以运湿化积 。参苓白术散则重在健脾益气,运湿化积 。方中太子参、山药、炒白术、炒扁豆、莲子肉、茯苓益气健脾,和胃运湿为主;炒鸡内金、砂仁、陈皮消积化滞、理气醒脾为辅;佐以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炙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各药合用,则能补其虚,运其湿,行其滞,化其积,加之配合按揉天枢、足三里和背部俞穴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加强了健脾益气,运湿化积,理气消滞的功能 。两者并用,相得益彰,故疗效较为满意 。
2.钟某,男,19个月,1990年9月8日就诊 。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肌肤干燥,肌肉松弛;平素体虚易感,体重8kg,毛发枯黄,食多便多,手足心热,盗汗,苔腻舌淡,指纹淡 。既往有4次肺炎、心衰史 。处方:太子参10g,砂仁5g,薏苡仁10g,莲子肉5g,桔梗3g,炒扁豆、淮山药各10g,胡黄连5g,灯芯草3g千蟾肉10g,5剂 。二诊大便次数减少,面色渐转润泽,手足心热,盗汗均减,服药1月,体重增加1kg,大便每日1次,成形,手足心热退、盗汗除,参苓白术丸善后,随访1年无重症肺炎再发7按:小儿疳积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疾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不健,后天生化无源,脏腑百骸失于滋养,“诸邪遂生,鲜不瘦而疳矣” 。然小儿柔嫩之体,易虚易实,不耐攻下、庸补,治疗但取平淡,以调理脾胃生机为目的,建立中州为关键 。方中太子参、甘草、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益气化湿,桔梗提升脾气,胡黄连消虚热,于蟾肉为治疳要药,砂仁醒脾开胃,合方健脾益气除疳,于小儿疳积最为贴切,故可药到病除 。
3.王某,7岁 。1981年4月5日就诊 。形瘦色苍,腹大如鼓 。
精神疲惫,静而少动 。择食量少,多寒食大便泄,舌苔白厚而腻,舌边有齿痕,诊为疳证 。参苓白术散,每次2包,日2次温开水冲服 。共服1个月,饮食正常,精神佳,面色红润,达标准体重而愈 。嘱其再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无复发 。12按:小儿时期的特点是“脏腑柔弱”,“脾常不足” 。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大,因小儿脾未充,运化力弱,喂养不当,饮食过量或不足,或目增加过高的营养品,超越脾胃的正常耐受能力,或先天赋不足,气候突然变化等,均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发生疳证 。使脾胃运化机能下降,机体不为水谷所养,抗病能力低下,旧疾迟迟不能痊愈 。参苓白术散能调补脾胃,使其失常的功能得到调整,脾虚则补之以气,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 。
4.王某,女,2岁,1993年9月10日诊 。患儿系人工喂养,自幼纳差,厌食,形体消瘦,肌肉松弛,精神萎靡,面黄无华,毛发稀黄,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舌质稍红舌苔薄黄,脉细无力证属脾虚胃弱,健运失司 。治易健脾益气,佐以消导予参苓白术散加减:炒党参8g,炒白术8g,山药8g,茯苓8g,砂仁4g,胡黄连3g,炙甘草3g,鸡内金6g,炒谷芽6g,炒麦芽6g,陈皮5g服5剂,腹胀减轻,纳谷增加,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原方去胡黄连,加炙黄芪10g,服药2周后,面色转红,精神好转,随访2月,体重增加,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
按:《小儿药证直诀》说:“诸疳皆脾胃病本例系因喂养不当,致脾胃损伤,纳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纳差、腹胀,脾虚气弱,生化乏源致面黄肌瘦,参苓白术散重在补脾;兼有行滞调中之功效,脾胃健运,纳谷增加,则瘦弱之体,庶可逐步恢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