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案、配方

【四逆散加减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案、配方】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可概括为两种力量之间的抗衡,一是损伤黏膜的侵袭力,二是黏膜自身的防卫力,侵袭力过强、防卫力过低或侵袭力超过防卫力时,就会产生溃疡 。所谓损伤黏膜的侵袭力,主要是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特别是胃酸,其他如胆盐、胰酶、某些化学药品、乙醇等,也具有侵袭作用 。黏膜防卫因子主要包括黏膜屏障、黏液HCO3ˉ屏障,前列腺素的细胞保护、细胞更新、表皮生长因子和黏膜血流量等,均能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 。正常时胃酸并不损伤黏膜,只有在黏膜因某种情况发生病损后胃酸/胃蛋白酶才起自身消化作用,从而导致溃疡病的发生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 。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 。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 。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因并发症的出现而发生症状的改变一般来说,十二指肠渍疡具有上腹疼痛而部位不很确定的特点 。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制酸剂缓解,常提示后壁有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迅速蔓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然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
十二指扬球部溃疡(以下简称球溃)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表现为肝胃郁热者,临床比较多见 。中医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多由饮食伤胃,或忧思恼怒,气郁伤肝,横逆犯胃所致 。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服,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
又《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于胃痛也”,“惟肝气相乘为 。。
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由于饮食伤胃,烟酒过度,则易耗损胃阴,胃内积热,胃之阴阳失调,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又情志不畅,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日久化热,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发为胃痛 。肝胃郁热,逆而上冲则烦躁易怒、泛酸,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干苦,舌红、苔黄为胃热之象,脉弦为肝胃郁热之征 。总之,其病因乃饮食及情志所伤,病机为肝胃郁热,辨证以胃脘灼痛势急、烦怒、口干苦为特点 。
【病案举例】
朱氏自拟丹栀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十二指扬球部溃疡患者50例,效果满意 。基本方:丹皮10g,山栀10g,柴胡10g,白芍25g枳实6g,甘草10g,白及25g,海螵蛸15g加减法: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七叶莲;泛酸嘈杂者加瓦楞子、黄连;胀甚者加佛手、郁金;口干甚者加葛根、麦冬;大便结者加生地、火麻仁;伴黑便者加旱莲草、侧柏炭、地榆炭 。治疗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5例,占50%;好转23例,占46%;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达96% 。在疗效观察过程中,临床症状缓解最快者为1天见效,服药期最长8周,最短2周,无一例有病情恶化 。
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肝胃郁热者治疗以丹栀四逆散随症加减,较为对证 。方中丹皮、栀子有清肝泄热之功,白芍、甘草有止痛之效;白及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海螵蛸则能收敛、制酸止痛 。运用本方,既能疏肝泄热,又能止痛、生肌,再随症加减,疗效更佳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病的特点是病情缠绵和反复发作,避免情志及饮食伤胃非常重要 。运用本方冶疗,其近期疗效比较满意,而远期疗效尚需作进一步观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