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加减治视瞻昏渺医案

本病外眼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之为视瞻昏渺 。症状类似西医学之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病因病机为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情志不舒,气滞血郁,玄府不利;肝肾不足,精血亏耗;或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 。本病起病较缓,外无赤痛 。古人认为主要是由神劳、血少、元虚、精亏等所致,故治疗强调补虚培本 。现代,经临床检查所见,内眼病变多种多样,结合全身辨证,则有虚有实,应灵活论治 。
【病案举例】
(1)患者,男,45岁,1998年12月15日初诊 。因视物不清,眼前出现暗影1月余就诊 。1个月前出现头痛,发热,视物不清,继用抗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热退但视物不清视物变小,中心暗点,两目干涩,头晕头鸣,失眠神疲,舌红少津,脉弦细 。查体:全身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3,左眼0.8.眼底:神经乳头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射消失,有黄褐色渗出灶 。诊断为双眼中心性视网膜炎 。给予抗炎、维生素E口服,局部点眼药水等治疗1个月无效,改中医治疗 。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脉络瘀滞 。治以滋水涵木,清肝明目,活血化瘀之法 。
处方:一贯煎减川楝子,加菊花10g、石决明30g、黄芩10g、青葙子10g、木贼10g、丹参20g、红花10g、丹皮1g共服20剂,视力恢复,眼底正常,症状消失 。
按目为肝窍,肝受血而能视,先天属肾,肾主藏精,邪热久羁少阳,耗散肝血,导致阴虚火旺,消耗阴精,乃致神水瘀滞,“精不足,补之以味” 。一贯煎滋养肝阴,滋水涵木加石决明、菊花、青葙子、
丹皮、黄芩清肝明目,养阴清热;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诸药合用养阴活血,肝血得补,补而不滞,标本兼治,诸症悉除6(2)陈某,男,48岁,2002年6月1日初诊 。眼无外证,自觉视物昏蒙,眼内干涩 。视1m远人或物均觉昏蒙不清,头晕耳鸣,口千咽燥,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患者胁痛多年,B超示胆结石(泥砂型) 。以滋阴疏肝法出入 。北沙参、麦冬、鳖甲、枸杞、白芍、元胡、橘络各10g,生地15g,当归、川楝子各6g,百合、女贞子各7g 。服药月余,双眼视力均恢复正常,胁痛亦除 。
按本案患阴虚胁痛,失于调治,渐致肝阴不足肝开窍于目,目失滋养,“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之功能受戕,终至视物昏渺,目暗不明候 。方以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滋阴以补肝阴;当归、白芍补血生血;少佐柴胡升清达郁;川子疏肝泄气 。是方滋阴、疏肝并用,升清与降浊兼行,使目中真精、真血充足,神光复养,是疾得除 。
(3)患者,女,58岁,1994年3月5日初诊 。自述视物不清,眼前如有黑球闪动已20余天,先后去某市两所医院检查:视力左0.8,右0.4,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适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底黄斑区下方可见色混浊,呈半弧形,左眼底黄斑区小动脉延长,黄斑区颞侧及下侧可见深层出血 。脑电图提示:双侧中晚期脑动脉硬化 。诊断为黄斑区出血 。经服用西药数日无好转,遂延笔者诊治 。患者伴见头晕,午后身微热,口干,舌质微绛苔薄黄,脉沉细稍数 。脉症合参,证属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虚火上炎,灼伤目络,神瞳失养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20g,沙参12g,麦冬10,当归12g,枸杞子15g,菊花6g,牡蛎12g,白茅根10g,茜草6g,女贞子10g,天花粉10g,黄芩6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6剂,眼前黑球缩小,色变浅,余症同前 。继守原方服6剂后,眼前黑球变成灰白色,边缘模糊不清,并能透光,仍觉视物不清晰,头晕,身热好转;又连续服用14剂,经某市医院眼科复查,黄斑区出血已吸收,乃改用石斛夜光丸以巩固疗效 。追访2年未复发 。
【一贯煎加减治视瞻昏渺医案】按目为肝窍,赖肝所藏之血以濡养此即经云“目得血而能视” 。又瞳神归属于肾,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虚火灼伤眼络,故用一贯煎柔肝血,滋肾水;另加女贞子、天花粉、牡蛎,意在养阴明目;白茅根、茜草、黄芩、菊花,旨在凉血降火全方配伍,使得阴生阳平,目得濡养,正合“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之理,因而获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