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山东枣梆文化

在山东文化戏曲剧种中枣梆文化占有一席之地,枣梆文化最早是从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被山东人民用当地语言演唱后,得出了枣梆这个名称 。枣梆文化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 。对于枣梆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为你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 。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 。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 。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 。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 。
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 。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 。1963年,山东县荷泽地区枣梆剧团曾去山西省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互叙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交流经验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 。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 。《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
【惟妙惟肖的山东枣梆文化】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 。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 。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紧反拨》、《一串铃》、《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调》、《尖板》等 。各个行当的演员,演唱时都用大本腔(本嗓)与二本腔(假声)相结合的唱法 。红脸、黑脸的唱腔尾音,用假声“立嗓”,翻高八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咦啊”声,听来颇有物色 。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 。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 。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 。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 。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 。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 。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 。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 。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 。……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 。”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 。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 。《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