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冠心病、室壁瘤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冠心病、室壁瘤方
【配方组成】瓜蒌12g,薤白10g,法半夏10g,石菖蒲6g,
丹参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苏木10g,娑罗
子10g,黄芪15g,党参15g,炙远志5g
【作用与功效】化痰泄浊,宽胸开痹,益气活血.
【适应证】胸膺憋闷疼痛,冠心病.
【周氏临证心得】曾治单某,男,68岁,初诊日期:1998年5月5日.患者既往查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1997年9月突发心梗,胸膺憋闷疼痛,连及后背,汗出,住院2月方缓解.1998年1月因气喘再次入院,查为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为冠心病、室壁瘤.目前气喘明显,动后喘息气急,咳痰质黏,胸部闷痛不着,食纳二便正常,苔淡黄浊腻,质紫,脉纲弦.理化检查提示肾功能异常、脂肪肝、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心同病,痰气闭阻,心气不足,胸阳失旷.
二诊(1998-05-11):服上药7剂后咳痰减少,质稠转稀,气喘好转,胸闷不着,大便偏烂,日行1~2次,苔薄黄,质红,脉细滑.再予化痰泄浊,宽胸开痹,益气活血.上方改黄芪20g,瓜蒌10g;加当归10g,炒紫苏子10g.14剂.
三诊(1998-05-26):气喘停用利尿剂后,病情不稳定,稍感胸闷,不咳,测血压偏低,苔黄,质暗,脉小弦滑.痰瘀痹阻,肺心同病,宗气不足,胸阳失旷.瓜蒌12g,薤白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葶苈子10g,泽兰10g,泽泻10g,丹参15g,红花10g,当归10g,苏木10g,降香5g,防己12g,娑罗子10g,五加皮6g,黄芪20g,党参15g14剂.
四诊(1998-06-02):从益气养心,化痰祛瘀,利气开痹治疗.气喘胸闷俱平,下肢不肿,食纳尚可,苔淡黄薄腻,质暗衬紫,脉小弦滑.仍从肺心同病,宗气不足,痰瘀痹阻,胸阳失旷治疗.上方改黄芪25g,泽泻15g.守上方加减进退5个月余,胸闷气短均平,精神食纳正常,二便通调,可缓慢散步,自测心率每分钟70次左右,未见早搏.苔薄腻,质暗,脉细.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化痰祛瘀药继进,巩固疗效.
【周仲瑛冠心病、室壁瘤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解读赏析】胸痹心痛是威胁生命健康的重要病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西医学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室壁瘤等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辨证论治.
本病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即首次将胸闷、心痛、短气三症同时提出,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常由情志刺激、饮食过饱、感受寒冷、劳倦过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夜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近代医家治疗斯证,在岳美中、邓铁涛等老中医的大力推荐下,验方"参三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而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则是中成药丹参滴丸.作为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药方,其实蒲辅周先生的双和散最应重视.其方为:人参90g,丹参30g,三七15g,大血藤15g,血竭15g,琥珀15g,石菖蒲60g,远志15g,神30g,香附子60g,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2g,灌成胶囊,则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方中以人参一味为君药,剂量独重,大补心气;丹参、大血藤二味为臣药,养血活血;三七、琥珀、血竭三味为佐药,化瘀止痛;远志、石菖蒲、香附子、茯神四味为使药,化痰开窍,调气安神,这四味药,又暗合《千金要方》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交感丹在内,共同交通心肾,定志宁心.
方中既借助人参改善冠心病心肌劳损、供血不足,又借助养血活血药作用于血管壁,缓解痉挛,溶栓止痛,再借助化痰通窍、理气安神药,以消除冠心病患者焦虑、失眠等神经失调的症状.
全方重点突出,布局全面,意在以补心气作为补法的核心,待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行;血行通畅,则痰瘀可化解于无形.本方不以扩张血管、冀以止痛为唯一目的,而是心肌、血管、神经三者兼顾,考虑周全可持续运用.诸般设想,均富含深意.
冠心病的形成,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要光看到血管壁硬化这一点,它的形成,必定与心肌的劳损、缺血有关,与心脏神经紊乱有关.心肌推动无力,血流也就缓慢,从而导致瘀滞.就是中医常说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道理.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其构方思路,着眼于血管壁,着重在治疗,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冰片属于芳香走窜的化学合成药,开破之力很大,久服耗气伤阴,最终不利于身体.
故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如果胸前区不痛、不常痛、不剧痛者,不宜用作常规药物天天服用.参三散则用人参益气,以保护心肌,配以三七、丹参活血,作用于血管壁,通过益气活血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双和散则在参三散的补气活血基础上再加石菖蒲、远志、香附子、茯神化痰理气,有很好的调整心脏神经紊乱的作用,比以上两方设计更加全面,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不频繁的情况下,最适合预防治疗之用.
冠心病、室壁瘤就属胸痹.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则心脉瘀阻;肺之气阴亏虚,则宣肃失司,痰浊内生痰瘀交结为患,脉络受阻,则胸阳失旷,中气不行,而为胸痹.因此,其主要病机为心肺同病,痰瘀互结,胸阳失旷治疗当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之则.治标时佐以扶正,治本时略事祛邗.治标主要为化痰祛瘀,治本主要为补心养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