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康熙朝晚期,在康熙皇帝诸位皇子之间爆发的“九子夺嫡”事件,因为持续时间之久、牵扯朝臣范围之广再加上由此引发的手足相残、血腥清算,让夺嫡胜出者——雍正皇帝背负“弑兄、屠弟、好杀”骂名的同时,也让后世见识了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 。可作为“类祖不类父”的乾隆皇帝,一生共繁育皇子17位,非但没有发生类似康熙朝的皇位争夺事件,反而实现了清朝最为合法的乾嘉皇权更迭 。
文章插图
那么,乾隆朝为何没出现类似“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事件?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秘密立储的有效遏制雍正元年,充分见识了皇位争夺事件引起的手足相残,尤其是对自身皇权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后,雍正皇帝认为建储一事,既不能明立也“不得不预为之计”,于是创设“秘密立储”制度,遂成定制 。
作为清代第一位因“秘密立储”而受益的帝王,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七月,便“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早早地完成了建储大事 。不可否认,“秘密立储”制度因为对皇储人选的严格保密,让朝臣无法正确选择拥立对象,从而从根本上遏制皇子结交朝臣的可能性,将结党夺嫡的出现概率,降至最低 。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乾隆皇帝召集诸王大臣九卿,“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先行打消了皇子们参与夺嫡的念头 。
文章插图
乾隆三年,富察皇后嫡出皇子——爱新觉罗·永琏因病夭折,悲痛异常的乾隆皇帝将写有永琏名字的传位密诏公布天下,虽然让第一次“密立皇储”失去了现实意义,但也让天下朝臣乃至诸位皇子明白了乾隆皇帝选择皇储人选的一大原则,那就是“皇后所生、朕之嫡子” 。虽然长子早夭,但富察皇后依然有着生育可能,其余庶出的皇子也就没有了继位希望,只能等待着另一位嫡出皇子的降生 。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的第二子——爱新觉罗·永琮降生,在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彻底击碎 。但没等乾隆皇帝将这位嫡出皇子的名字写进秘密传位诏书,永琮的早夭、富察皇后的崩逝,将乾隆皇帝寄希望于嫡出皇子的传位打算彻底落空 。就在诸位皇子终于找到夺嫡机会的时候,因富察皇后崩逝而性情大改的乾隆皇帝,在接连严惩了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后,再无皇子胆敢触及乾隆皇帝的底线 。
永琮薨逝之前和乾隆皇帝再次密立皇储的三十八年以后,秘密立储制度对于诸位皇子之间的夺嫡行为起到了根本上的制约和压制,绝对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事件出现的可能 。
文章插图
2、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压制
从永琮薨逝的乾隆十二年,到再次密立皇储的乾隆三十八年之间的26年间,乃系乾隆帝诸位皇子最有可能发生夺嫡行为的时期 。在永琮和富察皇后接连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也逐渐意识到了诸位皇子对大清皇位的觊觎之心,遂开始了卓有成效的遏制办法 。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恩宠有别,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富察皇后崩逝以后,在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直接干涉下,乾隆皇帝以娴贵妃那拉氏乃“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将其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以备皇后晋位 。那拉氏被确立皇后位分后,乾隆皇帝和其接连生育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再次为乾隆帝传位嫡出皇子带来了希望,并一度中止了其余皇子对皇位的觊觎 。
文章插图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和继皇后那拉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帝后矛盾”,那拉氏被“不废而废”,此时永璟已殇,永璂也受其母牵累,断掉了继位可能 。可没等诸位皇子发起夺嫡之争,乾隆皇帝就将令贵妃魏佳氏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确立了后宫之主的地位 。此时的魏佳氏虽有两子早夭,但仍有一子永琰在世,也一定程度上断绝了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 。
从富察皇后到继皇后,再到皇贵妃魏佳氏,乾隆皇帝的后宫之主始终没出现缺位空档,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想要传位于嫡出皇子以后,乾隆皇帝利用后宫妃嫔的晋升保证了嫡出皇子的始终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之争出现的概率 。
文章插图
3、乾隆皇帝特有的皇位传承安排
乾隆皇帝一生虽然育有17位皇子,但在乾隆三十八年之前,已有10位皇子或早夭、或病逝 。除此之外,永璘年幼;永珹、永瑢出继;永璂受母牵累;可供乾隆皇帝选择的皇子也就只剩下了永瑆、永璇和永琰三位皇子 。
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乾隆皇帝曾因此对其有过数次公开训斥;永瑆,虽然堪称一代文学大家,但其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让乾隆皇帝很是反感 。相比较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反倒成为了综合得分最高的皇子,再加上其母魏佳氏在乾隆后宫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为皇位继承人,并非艰难选择 。
但是,乾隆三十八年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局面之所以如此顺畅,并不是偶然造成,而是乾隆皇帝有别于康熙皇帝皇位传承安排的必然结果 。
文章插图
乾隆朝的盛世景象让乾隆皇帝再无令皇子参与政事,替自己分劳的必要 。所以,乾隆皇帝并未让诸位皇子过多的参与政事,从而杜绝了皇子和朝臣结党的可能 。乾隆一朝,仅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在出继给宗亲为子,失去继位可能后,才开始参与部分闲散政事 。正是因为乾隆皇帝对诸位皇子的有意疏忽,才让他们失去了康熙帝诸位皇子独当一面、才能卓越的夺嫡资本,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夺嫡事件的发生 。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爱新觉罗宗谱》
其他网友观点康熙皇帝统治晚期的九子夺嫡,是历史上最激烈的夺嫡事件之一,同样在清朝,乾隆皇帝的儿子也很多,但是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就没有如此激烈的夺嫡之争,乾隆皇帝最后禅位给嘉庆,政权交接也比较平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文章插图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给皇子放权,平衡皇子之间的势力,造成了“九子夺嫡”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册立储君的制度发生了变化,在康熙皇帝执政时期,康熙皇帝还在沿用嫡长子继承制,胤礽是在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最开始胤礽的太子之位非常稳固,皇子之间虽然明争暗斗,但是几乎无法撼动胤礽的位置 。
胤礽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三十多年,上下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他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性格却逐渐变得乖张,特别是在康熙皇帝执政中期,他册封了其他皇子,也授予他们参与国政的权力,甚至是一些具体的职务,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削减了太子的权威,皇子们和太子的斗争也就形成了 。
太子还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他这位置十分特殊,是皇帝亲自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但是太子在朝中的影响力过大,皇帝的皇权又会受到威胁,而康熙皇帝在很早就给胤礽代理国政的权力,所以在后来胤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后,康熙皇帝又必然会打压胤礽的势力 。
文章插图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胤礽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这就传递给其他皇子们一个信息,即便胤礽他当了三十年的太子,他的太子之位一样不稳,康熙皇帝要换人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的皇子们也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夺嫡之争开始成了明面上的事情 。
康熙皇帝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察觉到朝中很多大臣都开始支持胤祀后,康熙皇帝着手打压八爷党,复立胤礽为太子,胤礽本身没啥大错,有被其他皇子陷害的嫌疑,另外也是为了平息皇子们斗争,但是此时皇子们的斗争已经被挑明了,就算为了以后的生路也不可能停手了,而胤礽的表现又难让康熙皇帝满意,这才有了第二次废太子 。
康熙皇帝在这之后也不立太子了,因为不管立谁都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立太子,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过这也就给后来胤禛继位留下了很大风险,即便在胤禛登基后,民间也还在有各种他得位不当的流言蜚语 。
文章插图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皇帝高度集权,皇子早夭,政治才能有限避免了夺嫡之争所以胤禛登基后,考虑到皇子们夺嫡之争的危害,于是就建立了秘密立储制来决定储君的人选,乾隆皇帝登基后也继续沿用这个制度,乾隆皇帝执政期间,三次实行了秘密立储制,最开始乾隆皇帝还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内定储君,第一个被写进密折的储君人选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 。
但是永琏才八岁就夭折了,这之后一直到了乾隆十一年,富察氏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乾隆皇帝当即就决定将永琮内定为接班人,但是一年后永琮也因为出痘夭折,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也病逝了,乾隆皇帝悲痛不已,暂缓了立储事宜 。
乾隆皇帝开始对其他的庶子们进行考察,虽然乾隆皇帝的皇子比康熙皇帝多,但是活到了成年,又有才能的却寥寥无几,在剩下的皇子中,他十分的器重皇五子永琪,永琪博学多才,善于骑射,曾在九州清晏殿发生火灾时将乾隆皇帝背了出来,乾隆皇帝也称赞他人品贵重,康熙皇帝传位给胤禛,就提到过胤禛人品贵重,可惜在乾隆三十一年永琪也因病去世了 。
文章插图
乾隆皇帝
这对乾隆皇帝的打击是很大的,在除去乾隆皇帝过继给其他王爷的儿子,年幼的儿子,乾隆皇帝就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可以做选择了 。
皇八子永璇,沉湎酒色,还有腿疾,完全就不在乾隆皇帝的考虑中,皇十一子永瑆倒是挺讨乾隆皇帝喜欢的,在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亲王,但是永瑆有个问题,他是个文人,在书法上非常有成就,但对骑射那一套完全不感兴趣,乾隆皇帝专门因为这个事情斥责过他,永瑆并不是储君的合适人选 。
皇十五子颙琰,则属于剩下几个皇子中,比较中规中矩的一个,虽然说不上某方面特别出众,但是也挑不出啥毛病来,因此对比一番留给乾隆皇帝的选择也就只有颙琰,而在乾隆一朝,乾隆皇帝对皇子们处于绝对强势的一方,他的皇子们更没有康熙皇帝的皇子们那样优秀的政治才能,所有话语权都在乾隆皇帝手上,皇子之间的斗争自然也就弱化了 。
文章插图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其他网友观点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我说说个人看法,请海涵 。
原因有二 。
第一是秘密建储制度 。
咱们汉族政权的皇位继承制,一般是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偶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但总体而言,比较平和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皇位继承,仍一直在摸索,从清建立以来,皇帝们就深感头痛,尤其是康熙时代,闹得特别厉害 。康熙儿子多,且优秀的不少,皇位只有一个,那就只有抢了 。康熙过分培养太子以外皇子们的能力(也是皇帝本人的私心,固住自己的权力),导致了太子与皇子们形成了对立,太子被两立两废之后,斗争就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了 。
文章插图
到了乾隆时代,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 。雍正时期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很好地遏制了皇子们部分野心 。储位到底归谁,皇子们不知道,只有皇帝知道 。这个人不一定是长子,早出生也没有用,皇后的儿子虽有优势,但不到翻牌的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子,能不能当下一任皇帝 。所以,乾隆的皇子们,曾有17个之多,但是也没谁敢闹幺蛾子,什么与大臣勾连之类的事情,想都不要想,老老实实地听皇阿玛的话,说不定他一高兴,就把名字写上诏书,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以后就坐上了那大宝座了 。
第二是乾隆活得太久,皇子们都等不及先归西了 。
虽然康熙的儿子们,平均岁数也不会太长,但是康熙晚年,他的许多儿子都已经成年,且都有了子嗣,身体思想各方面都已经熟透了,完全可以为了皇位搏一搏 。
康熙本人,68周岁,在所有皇帝里面算不错的,但是比乾隆,就差不少了 。乾隆呢,活了88周岁!
再看乾隆的儿子们,实在很不给面子 。乾隆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富察皇后生的儿子,永琏永琮,都只活了2岁,9岁,愉贵人生的皇五子永琪,26就去世了——其他先走一步的,实在不少 。
就是那些侥幸活着的皇子们,也多不被乾隆喜欢 。比如永璜和永璋,因为富察皇后的葬礼上哭得不够悲恸,被乾隆狠批,双双抑郁而死,永璂是废后所生,极不喜欢,永珹和永瑢,直接被过继,踢出了局,永璇极为叛逆,乾隆极不喜欢,永瑆汉化,乾隆给白眼……
相较而言,康熙对儿子们,还没有那么意气风事,所以他的儿子们,也敢和皇兄皇弟皇阿玛对着干,但是乾隆的儿子们,可没那么大胆子,也没那么大能耐,最重要的是,兄弟们斗来斗去,都没有他皇阿玛活得久,所以,闹什么闹呢?得活得久才能作出花来啊 。
抛砖引玉吧,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 。
推荐阅读
-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她们有什么不同?
- 贫血每天喝五红汤有没有副作用?
- 黑蒜头的制作方法及功效
- ?有机花菜的营养价值怎样
- 枸杞泡水有什么坏处
- 薏米红豆粥的禁忌有哪些
- 肠道不好吃什么水果
- 鱼不能与什么同吃呢?
- 一般喝咖啡对人体有害吗
- 猪肝吃多了的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