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一般不会阻拦 。
为什么?因为古时候和我们现代社会不一样!
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古人在外面的食铺吃饭,没啥选择,定食,给啥吃啥 。更多的时候还是定价,我今儿就一个人,兜里有10文,都撂这儿了,老板您看着给上饭 。走的时候,自然也没啥店小二跳出来拦着打脸要钱的桥段了 。
要么就是“老板,我这儿有三两银,给我上三斤牛肉,一壶酒!” 。
古时候点菜很耿直的,先把钱摆出来,再点菜,否则你想吃霸王餐的机会都没有 。
其他更多的食客都是老面孔了,没特别情况,就是老三样了,就不可能有发生故事的机会 。
我们现在去饭店,很多时候都会有选择困难症 。
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品目录,哇,这个不错,那个也好想尝尝看,满脸的纠结 。
【为什么感觉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到最后,还是算了吧,兜兜比脸还干净,“老板,来碗素面,多放葱!” 。
“嗯,先生,我们这不提供素面,你可以出门左拐,有家‘来一碗’!”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菜单上的菜品价格从几百到几块的都有,你吃完饭,扔下10块就想跑?
呵呵,无处不在的天眼了解下 。
文章插图
我们再聊聊在古时候普遍的状况,不包括象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丰年盛世 。
那时候,进饭店,除了几家超级大的酒店外,很少有综合性的饭店,基本都是专业的小食铺 。
比如有记载的朱家包子铺,万家三鲜面等等 。
每家食铺受限于物资来源和技术水平,很难有厨师精通多道菜品的制作 。
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可没有多余的食物可以供厨师练手的 。
其实那时候的饮食习惯比较多的都是定食的模式,食客进了铺子,如果老板没有大声吆喝说今天得了一尾金色鲤鱼可以熬个鱼汤,客官要不要尝尝 。
否则绝大多数时候,除了铺子里提供的标准酒菜搭配,你还想吃点儿额外的花样,只能象李逵一样,到码头上抢鱼来给宋江哥哥添道醒酒汤了 。
文章插图
而且古时候的粮食产量不足,酒水的量不足,品种也没什么花样 。
同时酒是专卖品,没得选,标准价,区别只是不同的铺子掺水的比例高低而已 。
肉食呢绝大多数都是猪,羊为主,加上少量的牛和野生动物,所以没有特别说明,价格基本都一样,没人能搞出花来 。
蔬果由于受限于落后的交通物流水平,真的就只有本地产的绿色蔬菜,肯定没有防腐剂的绿色食品 。
连皇帝想吃口荔枝都得挨骂,平民就安省些吧 。
文章插图
因此,古人吃完饭,一般不问多少钱,放下银子就走,店小二也从不阻拦 。
其他网友观点其实古人去酒店吃饭喝酒,就跟我们现在的人下馆子吃饭一样,如果在古代直接拿出一锭银子,就相当于你现在下馆子吃饭给人家开出一张支票,问题是你什么时候下馆子吃饭的时候见人开支票付账?
文章插图
要知道在古代来说,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 。如明朝的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二石大米,当时一石是94.4公斤,一两银子就能购买188.8公斤大米,折合377.6斤,拿到现在来说按照一斤大米2元左右计算,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相当于如今的755元左右 。再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在清代为1000-1200文兑换一两白银,而乾隆年间做长工的一年的工钱也就2500文左右,折合2-2.5两白银 。康熙年间猪肉是30-35文一斤,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涨到了50-60文,我们按照1000文兑换一两白银,今天大约30元一斤猪肉计算,一两白银在康熙年间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1000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购买力也相当于如今的500元左右 。
因此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一两白银在古代来说,其购买力基本相当于如今的500元以上 。而在古人下馆子吃饭的时候,突然拿出一锭银子,这是什么概念?一锭银子动不动就是五两、十两甚至更多,这就好比你今天下馆子吃饭,可能只有百把块钱的饭钱,你一下子至少是拿出了大几千给老板,人家会怎么看你?肯定会把你当神经 。
文章插图
之所以我们会形成古人下馆子吃饭动不动就拿出一锭银子的印象,是古装剧的误导,在古装剧中,往往是一个大侠点了一桌子酒菜,然后大快朵颐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直接放下一大锭银子走人,显得十分地潇洒 。(似乎那些大侠从不为钱发愁)
但是在真实的古代环境中,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少出现的 。按照我们正常的情况来说,在付账的时候会拿出比桌子上的饭菜钱稍微多一些的钱给店家,不可能会拿出数倍于饭菜钱的银子给店家 。
而真正用银子结账,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点的饭菜确实点多了,比如请客或是一帮人胡吃海喝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用银子结账的 。如果老板与客人不熟的话,当客人拿出银子付账的时候,老板也会先验下银子,店小二也会小心翼翼地把银子拿给店掌柜,店掌柜在验完银子的成色后还会用专门的戥子称重,之后就是找零之类的 。
PS:银子在古代来说相当于如今的千元大钞,就拿如今来说如果你给店家100元通常还会用验钞机之类的验一下 。在古代来说如果收到的是假银子,店家就真的亏大发了,所以对于银子如果不是熟人熟客的话,通常都会小心地验一下 。
文章插图
古代称碎银的工具——戥子
二是客人和老板本身就很熟,而且经常在这家店吃饭,一次给一大锭银子就当时存在这里,把这笔钱记在账上,以后来这里吃饭就在这次给的银子里面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充值卡之类的,你在饭店充个几千上万的卡,以后来这家饭店就在卡里面扣 。这是因为客人和老板往往是当地相熟多年的人,所以客人给的银子老板放心,客人也不担心老板会不认账 。
三是土豪不在乎钱的 。这种人也不能说没有,如今我们偶尔也会遇到只是生活中不多而已 。当然也不排除在古代就有那种不在乎钱的土豪,过着非常潇洒的生活,明明可能就几两银子的饭菜钱,随便从兜里拿出一大锭银子(几十两),然后潇洒地跟店小二说道“爷吃饱了,不用找了”,然后店小二点头哈腰地目送这位爷然后扬长而去 。
文章插图
最后说一下,其实古装武侠剧中很多场景都是有意为之,而非真实情况 。比如一位大侠进了饭馆,通常要好几斤酒、几斤肉之类的大餐,吃完以后把一大锭银子放在桌上潇洒走人,其实是为了衬托大侠的豪爽,给形象加逼格而已 。而且如果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这样拍,因为店小二在拿了银子以后,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程序还要把银子拿到掌柜哪里去验,验完了才会让客人走人,你说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观众会看吗?所以大侠在放了一大锭银子之后就潇洒走人才是最佳的剧情方式 。
其他网友观点下馆子喝酒,吃完放下银子就走的那可不是古代人啊,那是影视剧里的人物!
文章插图
行走江湖不能掉面
通常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大侠们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往酒楼里一坐,刀剑往桌子上一放,大喝一声:“小二,上酒!”通常这个时候呢,就有小二屁颠屁颠的端着一壶酒和一盘牛肉和几个小菜过来,对了如果是丐帮的,肯定还会有一只烧鸡,这就是大侠套餐!
结账的时候也要洒脱,丢下银子就得走 。作为一个大侠,从不回头看给的银子够不够,而且甭管多少,店家都得收着 。行走江湖的个个都是爷,那绝对都是武功高强的,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都是常有的事,为了几两银子犯不着和自己的小命较劲 。
文章插图
我是大侠我很忙
影视剧里的大侠一般都是正面角色 。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怎么能随便欠别人钱?更不能持强凌弱 。所以一般大侠都会多给点,一来节约时间,毕竟大侠很忙,二来还可以强硬耍酷!
比如一顿饭吃了两钱银子,大侠就会多给三钱 。那小二一看,肯定乐意啊,自己扣下来点还能是自己的小费呢 。当然也不是没有意外,比如大侠给完钱转身就走,这时候小二叫住大侠了:“客官,留步,您给的银子不够啊,要知道我们这一片牛肉一两银子,这一盘怎么也得三四十片吧?”
文章插图
那大侠一听,不乐意了:“不是说牛肉一两吗?怎么成一片一两了?哦,你们这是黑店 。”确认过眼神,是要宰的人!于是,本着劫富济贫的理念,大侠成功的洗劫了这个酒店,然后又有了零花钱!
打眼一看,用手一过就知道多少钱对于古代人来说,银子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是这些做买卖的,银子都是每天过手一遍,成色好坏,几斤几两对于他们来说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在古代除了银锭,大部分都是用碎银 。盖因为银锭面值过大,很多时候不方面使用 。所以就把银锭敲碎了,弄成碎银 。
碎银大小不一,除了有些初学者需要借住一些称重器材外,凡事有点经验的账房先生拿手一颠就知道价值几何!这种情况下,一顿饭多少钱,手中的银子多少钱,心中就有个数了!
文章插图
老百姓可没大侠豪爽
在古代,虽说酒楼一般都是达官贵人进出吃饭,但是偶尔呢也有平民去享受享受,这时候如果是乡里乡亲的邻居,记个账也就欠着了,如果是拿现银,吃完饭后还得让老板打个折,毕竟赚钱不容易啊!
像《孔乙己》里描述的: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才应该是老百姓们最真实的表现,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刚好九文钱,我知道价格就拿九文钱出来,我也不多给,偶尔欠个帐挂个单也不是不行: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的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
文章插图
结束语:还有一件事,古代大侠套餐里的牛肉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为大部分是耕牛,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耕牛的地位十分高,不能随便吃,所以还是不要相信电视剧里演的了,那都是艺术加工!
推荐阅读
- 感觉明朝清朝时期,朝廷有什么事通过内阁/军机处就可以办了,那朝会还有什么意义吗?
- 如何选择适合爱车的汽油
-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糖尿病?
- 为什么欧洲迄今仍未统一?
- 莫高窟被世人称赞,为什么? 莫高窟为什么被世人称赞
- 香港的律师出庭时为什么要戴假发
- 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呢?
- 58岁的男人算老男人吗?为什么很多男人很反感别人说他老?
- 诸葛亮宁愿在家里睡觉也绝对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
- 木薯粉怎么才能揉面团 木薯粉为什么会不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