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有句话叫做“添丁进口”,意思是说,在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生女孩叫做“添口”,也称“进口” 。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上面解释“丁”的意思是指成年男子 。

有的朝代规定16岁到60岁的男子为丁 。大家都看过电影《抓壮丁》吧?说的到16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当兵打仗 。

这就令人产生了疑问,“丁”指的是成年男子,为什么生下未成年的男孩就称为丁呢?

其实这是一个“男卑女尊”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农耕社会,老百姓靠种地吃饭,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地或者一些脏活累活,就是男人的份内之事,如此一来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 。,因此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基于此老百姓自然喜欢生男孩,生男孩就意味着以后添了一个壮劳力 。男孩到16岁就可以顶起门户过日子,有的朝代男孩14岁就可以结婚,结婚意味着成家立业,生男育女 。

男人到了16岁就被正式列到了朝廷的花名册上,也就是说你有服兵役出劳工的义务 。这个年龄才能成为“丁” 。

朝廷统计男丁的名单,另一个作用就是朝廷有“人头税”这一说,到了成年男丁要交税 。

在古代南方生个男孩,这是一件大喜事,因为“灯”和“丁”谐音,南方人生男孩后都要在祖宗祠堂前“放灯”庆祝 。也叫“上灯”,上面写上家族的男丁人名,意思是告诉祖宗香火旺盛,薪火代代相传 。

古代生男孩称为有人捧户口本了,女孩只能为别人家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因此古人不喜欢生女孩,当生了女孩后就称为“添口”,意思是说多了一双筷子,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

讲真这是大多数人的观念,其实也有个例 。比如说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唐朝李隆基的杨贵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咸丰皇帝的慈禧太后,这些女人不都很优秀吗?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试问哪个男丁能超越他们?

就连大诗人杜甫都感叹道:“生女当生杨玉环” 。也许我的思想很超前,我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 。

说实话,古人生男孩称为“添丁”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

“丁”又和顶梁柱的“顶”谐音 。按照古代的情况来看,男丁确实是家中的顶梁柱,男孩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很多 。女孩由于社会状况和力气不如男孩双重的原因,注定成为社会的弱者,不被人们所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丁”和“口”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是将来为家族创造财富,一个是为人作嫁的女孩 。不过到现在“添丁进口”这句话不带有任何偏见色彩,表达的意思就是生儿育女,新社会男孩女孩都一样“添丁和添口”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 。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观点

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

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 。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 。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 。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

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 。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

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 。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 。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 。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 。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

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 。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 。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

清代有一个转型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

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

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

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 。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例如,我们当下经常说的某某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可以大致约等于丁,只是不再具备古代的赋税色彩了 。人丁兴旺土地多,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类似于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等一些派生性说法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其他网友观点

对于“丁”和“口”的问题,我看网上很多文盲在那儿瞎扯什么象形字,差不多都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 。

不过,既然说起象形字,那么咱就先对这两个字稍微追根溯源一下 。

“丁”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最初表现的是一个钉子的钉帽的俯视图,表示的意思就是钉子 。所以在商朝甲骨文中,“丁”的写法跟“口”字是一样的 。比如商朝有一个国王叫武丁,这个字写出来应该是“武口” 。不过,这个“口”字可不念“口”,而是念“丁” 。

也就是说,在古文字中,“丁”和“口”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有证据显示,“口”这个字形指代一种方块结构,而这个字形最初其实是“丁”字 。这种古老的字义直到今天仍有遗留,比如我们现在做饭的时候,会有“切丁”的说法,不就是说要把菜切成方块状吗?再比如,我们现在汉字有国字框的写法,而这个国字框极有可能就跟字形为“口”的“丁”字有关,指代状如方块的城池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只不过后来商朝有了天干地支的历法形式,“丁”这个字被纳入到天干之一,所以“丁”的字义开始出现扩展 。其中一种字义只表达天干中的“丁”,另一种字义则仍然维持原义,就是钉子的意思,之后引申为如钉子一样坚硬坚强,进而又引申为一种坚强壮实的状态,也就是成年的状态 。人到了成年自然壮实,不像小时候那样体弱多病,毫无力气 。但这种成年状态并没有限定男女,只要是人,成年了即为“丁” 。

比如《史记》里曾记载:

丁男被甲,丁女转轮,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

也就是说,至少在西汉时,“丁”字只是指代一种成年的状态,并未限定男女 。

之前我说“丁”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口”,那么这种字形持续到什么时候才出现变化呢?应该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丁”字才逐渐摆脱“口”的字形,形成今天“丁”字的写法 。它仍然是一个象形字,看起来就像一枚钉子,只是它不再以俯视图呈现,而是以侧视图呈现 。

说完“丁”,再说“口” 。其实在最初的甲骨文里,指代口腔或是与语言表达相关的那个“口”字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个“口”字的写法,并不是我们今天“口”字的字形,而是另外一个字 。它的字形跟“口”差不多,但两条短竖需要出头,就像一个人在咧嘴说话 。后来又经历了很长时间,大概到了汉代以后,“口”字的字形才逐渐简化,就变成了今天的字形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而在最初,“口”字也并未限定男女,只是被引申为人口 。其实这很好理解,“口”就是嘴,那么有多少张吃饭的嘴,就有多少人口 。

比如,秦朝收取一种人头税,叫口赋,就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收取 。而到了汉代,“口”被赋予年龄上的意义 。西汉收取人头税,有口赋和算赋两种,七岁至十四岁须缴口赋,每人每年20钱,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须缴算赋,每人每年120钱,但男女都要缴 。

对于“丁”,前面说过,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表达一种成年状态,亦与男女无关 。事实上,直到唐初,“丁”虽然已经若有如无地开始与男女性别产生联系,但也绝非紧密和必然联系 。

比如《旧唐书》记载唐初的状态: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

但问题是,这只是唐初税制不完善时的状态 。后来,唐朝在继承南北朝租调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以人头作为收税的依据,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税,都是按人头去缴 。每丁每年要缴纳田租,即为租;每丁每年还要缴纳绢布,即为调;此外每丁每年还须承担各类徭役,但可以通过缴纳布匹的形式免役,这叫庸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在这里,“丁”开始与成年男性产生紧密联系 。因为唐代租庸调税制给百姓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即要按人头缴纳土地税,又要按人头去承担徭役,以女性的体力,肯定难以承受这种高强度的人头税,所以成年男性开始成为“丁” 。

实际上,即便在此之前,“丁”并未涉及到男女的问题,人头税也是男女通吃,但无论是秦汉还是两晋,也都是要收土地税的,而家中种地的主力自然也是男性 。再加上服兵役的问题,所以到唐朝,基本上男人由于其性别优势,基本上把家里的负担都承担起来了 。

唐朝诗人张籍诗云:

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

去给国家服徭役的,都是家里的丈夫,可见男性有多重要 。

大概就是从唐中期开始,生儿子就逐渐被称为“添丁” 。比如唐中期诗人卢仝生了个儿子,便取名添丁 。

韩愈写诗给他,说道:

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酝籽 。

接着韩愈又说: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耕 。

前面刚说,卢仝生了个儿子叫添丁,给国家增添了一个劳动力 。接着便“丁口”连用,进而可以推测,“丁”如果代表男性,“口”应该就是代表女性,而“丁口”就泛指人口,肯定是既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文章插图

此后,提到“丁”就肯定指代成年男性 。比如《清史稿》中记载: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 。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 。丁口系於户 。

所以,国家编户齐民,总是要把丁男统计好,以便按照记载去收取丁税,征发徭役 。而在古代,女性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太少了,成为只会吃白饭的一张“口” 。而且这张“口”一旦长大就会嫁人,用老百姓话说就是,白养一个赔钱货 。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不过在清代,“丁”和“口”一般也只限于区分性别了,因为雍正帝把定额的地丁银摊到田税中,称为摊丁入亩 。所以,政府自此不再另收人头税 。但即便如此,田亩的产出仍然要缴税,种地的事其实还是要成年男性去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