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壳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常用别名】海蛤(《本经》),海蛤壳(《饮片新参》),文蛤、青蛤、蛤蛎、蛤粉(《宁夏》) 。

【来源】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 tri mere 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 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
【历史沿革】汉代有杵为散(《金匮》)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地骨皮、新柏叶煮法(《雷公》) 。唐代有研炼(《千金翼》),烧灰法(《颅囟》) 。宋代有烧通赤细研(《总录》)及煅制法(《急救》)等 。明代有醋淬、醋煮(《医学》),炒法(《保元》) 。清代增加了塘火煨(《大成》),水飞(《本草述》),醋炒法(《切用》) 。现行有煅(《中国药典》历版),水飞法(《集成》)等 。
【炮制方法】净制洗净,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
1.碾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水飞
取蛤壳洗净,轧成细末,置乳钵内加水同研为极细粉末(《集成》) 。
取蛤壳打碎,用清水漂1天,洗净晒干,磨细放乳钵内加水飞至无声,取出晒至半干,划成1.5cm见方小块晒干(《集成》) 。
炮制煅制:
1.取净蛤壳,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先用砖砌成圆圈,内放一层木炭,一层海蛤,最多三层,待海蛤烧红煅透,放冷,置通风处将木炭吹去,研细即可(《集成》) 。
【成品性状】蛤壳:为不规则的碎片或无定型粉末 。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内面乳白色,略带青紫光泽 。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 。煅蛤壳:呈不规则的碎片或无定型粉末 。光泽消失,灰白色 。质酥松,口尝有涩感 。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 。归肺、肾、胃经 。
【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
【用法与用量】6~15g,宜先煎,蛤粉包煎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布或油调后敷患处 。
【处方应付】处方中不注明生者,均付煅蛤壳 。
【炮制作用】生蛤壳偏于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 。煅制能使其主要成分碳酸钙受热分解成氧化钙,质体变得疏松,易于粉碎 。氧化钙外用时渗湿收敛的作用较碳酸钙强 。内服后收敛制酸作用优于生品 。故常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胃痛吞酸 。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壳角质 。
【现代研究】化学研究:采用EDTA容量法,选用钙黄绿指示剂和钙指示剂测定蛤壳炮制前后钙盐的含量,结果表明:炮制品炮制温度在630℃~670℃之间,未超过碳酸钙的分解温度(898.6℃),但钙盐的含量比相应生品略有增加,生品蛤壳中碳酸钙含量为95.24%~96.65%,因此碳酸钙的最低含量可定为:生品90.0%,煅品95% 。用ICP-AES法测定蛤壳所含无机元素,结果表明:常量元素钙>钠>镁>磷,微量元素锶>硅>铈>铝>铌>铁>钾>锰>钡>镓>镧>铅>铬>镉>钇>钒>铍>锌>锆>铜>钛>钪>硼>钼>钴1 。
【蛤壳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贮藏与保管】置干燥处,防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