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青丸治小儿发热配方

【原方配方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焙)、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份 。
【用法】上药研为末 。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送下(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做蜜丸服) 。
【泻青丸治小儿发热配方】
小儿发热指以体温异常升高为表现的临床常见的症状 。小儿吃奶、哭闹、运动后的体温上升不属此范畴 。临床依体温高低分为:低热<38℃,中热38~39℃,高热39~40℃,极热>41℃ 。依据发热原因可分为:①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蛲虫等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大量失血、脱水、内分泌异常、免疫反应、组织破坏、坏死组织吸收及散热功能障碍等皆可引起发热 。体温高于37℃,同时伴见引起发热病因各异的相应症状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它可使机体单核一吞噬功能、白细胞内酶活力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但另一方面,发热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自身物质消耗,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改变,长期发热尤其是高热可使体内各种调节功能受累,如高热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表现为烦躁、哭闹,甚至惊厥,超高热可致中枢抑制而昏迷,发热还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下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使患儿消瘦虚弱 。故应及时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小儿发热的类型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变化,对疾病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均有意义 。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以感受外邪所致居多,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里热炽盛所致,亦有因为内伤引起者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主要根据不同的发热原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多分为外感风热型、外感风寒型、暑湿外感型、湿热留滞型、气分热盛型、热人营血型、阴虚发热型、食积化热型 。
根据《四川中医》,1987,(7):47,曾桂芳报道:应用泻青丸治疗小儿发热62例 。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17岁(1例);病程最短半天,最长7天 。结果:62例中,1天半以内退热者占73.1% 。处方:羌活3~6克,川芎
3~6克,防风3~6克,大黄4~6克,栀子10~12克,龙胆草10克 。加减:若扁桃体肿大者,加蚤休或青黛 。水煎,凉服,每2小时服1次,大便通,每日2~3次后即可停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