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钟龄加味清震汤的作用功效、适应症

加味清震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
【配方组成】升麻一钱苍术一钱青荷叶一个,全用甘草炙陈皮各八分蔓荆子荆芥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
【用法】水煎服 。
【作用与功效】清热燥湿,祛痰升清 。
【主治适应症】雷头风等中焦痰火所致诸症 。
【方解】本证属于中焦痰火之头风,故方中用苍术燥湿健脾,导浊阴之气下降;升麻、荷叶轻宣通阳,轻扬开窍,引清阳之气上升;陈皮祛痰湿,降逆和胃;蔓荆子人少阳经,散头部风热,治头两侧痛;荆芥发表,祛风,理血;薄荷发散风热,疏肝解郁;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使脾健肝和,故收效满意 。
【临床应用与医案精选】
(一)脑鸣
纪某,女,23岁,农民,1989年7月17日初诊,自诉3个月前遭雨淋后,脑中如雷鸣,不寐 。在北京多处医院查脑电图、血压、内耳均未发现异常,久治罔效 。余诊脉浮紧,脑鸣,头胀,眩晕,心烦不寐,身热等 。诊为湿热内蕴,风寒外束,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法当清营退热、祛风化湿、降浊升清 。拟加味清震汤:升麻9g,苍术15g,荷叶15g,连翘30g,桔梗12g,天麻12g,芥穗12g,豆豉12g,服药3剂 。7月20日复诊,诸症仍头晕,续服3剂巩固疗效,至7月24日愈,近访无恙 。[侯士林.加味清震汤治疗脑鸣48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14(91):17] 。
(二)顽固性咳嗽
一妇人,60岁,农民 。终年咳嗽,痰浊每盈碗而吐 。历年数医治疗,总不得改善 。偶由人介绍前来求治 。叙说:脘腹胀闷,时作恶心,咳嗽,痰多而色白头眩,肢软,纳呆,小便清短,大便常稀,终日沉寐于床 。观其形体消瘦,神情困钝,脸色萎黄,四肢软弱,舌质淡胖充口,苔灰而滑,脉濡细 。又知其居所倚山傍水,雾多地湿,而乡民早起晚归,田里地头,无不水湿为事 。此患者虽见咳嗽、痰多,而根源却在湿浊中阻,中焦不运,清阳不升,痰湿上犯,治当运湿升清,以清震汤化裁 。药用:茅苍术15g,土炒白术15g,鲜荷梗1根,白蔻壳10g,升麻10g,白扁豆15g,泽泻10g,嘱加姜汁一匙,5剂 。脾胃升降乃脏腑气化功能之枢纽 。脾胃运化水湿,又主水湿 。湿邪为病,首先干犯的脏腑就是中焦脾胃 。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则停蓄而为浊,湿邪壅盛,又会阻碍和约束脾胃之运化、中焦之升降 。该妇人既有脾胃虚弱,又有湿邪壅盛、阻滞中焦、上犯为患,为满胀、咳吐等症 。湿之既成,当化之,而脾胃虚弱,又当健之、运之,浊湿上逆当降之,而中焦清气又当升之、举之 。今用茅苍术燥湿运脾,土炒白术健脾化湿,升麻、荷梗气淡升清举阳,举发脾胃清新之气,寓降于升,扁豆、泽泻健脾渗湿、降浊,共助苍白术之功,尚有白蔻壳、姜汁理气醒脾、化湿降浊 。诸药合用,使湿得化、脾得健、清得升、浊得降 。因湿有难祛之说,故投5剂,以观疗效 。
二诊、三诊,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守方出入,调治20余天,满胀消,咳吐平,头眩止,胃口大开,精神渐佳,步履轻松 。随访2年未复发 。十数年之宿恙,消遁于便方之中,患者十分高兴 。[罗会晏.清震汤变通治湿阻.中医函授通讯,1990,(2):41] 。
(三)头痛
1.风寒挟湿型头痛卓某某,女,32岁,工人 。于1974年9月7日初诊 。患者头痛头晕已数月,受风及气候变化即可发作 。始服西药尚可缓解,近日来虽服西药亦不能控制 。自述头痛,巅顶及两颞尤甚,头晕伴有颈项拘急感 。手按及布裹可减轻,纳差,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数略浮 。
辨证为风寒挟湿型头痛 。处方:升麻9g,苍术9g,荷叶15g,陈皮9g,甘草3g,生姜6g,防风9g,细辛3g,骨碎补9g 。两剂而愈 。
按“头为诸阳之会” 。风寒湿邪侵袭,循经上犯巅顶,清窍为邪所阻,遏抑清阳之气,其病乃发 。寒为阴邪,得温可解 。久痛不愈,形体渐虚,湿邪犯脾 。证见头痛头晕延绵数月,受冷则发,遇温可缓 。畏风,纳差,舌淡,苔白腻,为风寒湿交阻、湿邪犯脾之象 。故用清宣升散、燥湿健脾之清震汤加味 。证对药验,药到病除 。[王卫民.浅谈清震汤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1975,(11):67] 。
2.气阴虚挟湿型头痛叶某某,女,38岁,职工 。于1974年9月4日初诊 。病人头痛、心悸、乏力已年余,近日来头痛加剧,发作频繁 。满头闷痛,以前额为甚 。伴有头晕目涩,遇劳累及用脑过度后加重发作 。纳差少食,疲乏无力,心慌心悸,甚或气急心烦 。心肺检查无明显病变,血压正常 。症见面色不华,慢性病容 。舌淡,苔黄腻,脉沉 。辨证为气阴虚挟湿型头痛 。处方:苍术9g,升麻9g,荷叶9g,陈皮9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地15g,白芷9g,川芎9g,黄精9g 。服两剂 。
1974年9月8日复诊:头痛已减,时有头晕,余症尚存,脉沉,舌淡,苔微黄略干 。处方:生地15g,山药12g,女贞子12g,茯苓9g,川芎9g,菟丝子15g,枸杞子12g,菊花15g 。三剂,日服一剂,观察两月未见复发 。
按气血不足,阴液亏损,无以上奉于脑,脑失荣养,故症见头痛头晕,劳则更甚 。气血不足,形体失养,故面色不华,疲乏无力,动则心慌心悸,舌淡脉沉 。投以清震汤加味,头痛头晕有明显好转,复以滋补肝肾的杞菊地黄汤加减,效果显著 。[王卫民.浅谈清震汤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1975,(11):67] 。
3.肝阳头痛黄某某,男,58岁,干部 。于1974年9月11日初诊 。病人自述头痛目眩,时发时止,已数年,每遇劳累后及饮酒过量后发作较多 。近日发作频繁,疼痛部位不固定,以两颞及枕后居多,严重时有跳动及胀裂感 。初服西药可缓解,近日已无效 。小便黄赤,大便略干,饮食正常,曾患
有“高血压”病史 。症见体形健壮,面色红赤,血压150/90mmHg,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为肝阳头痛 。处方:升麻3g,苍术9g,荷叶15g,甘草3g,防风9g,白菊花9g,生地12g,车前子12g,五味子12g 。三剂,日服一剂 。同时配合西药复方降压片 。
1974年9月20日随访:头痛目眩已消失,但血压尚稍高(140/90mmHg)。继服复方降压片以巩固疗效 。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胀痛而目眩,体壮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病人长期嗜酒,内湿久蕴,湿浊化火生痰,更加引动肝火内动,则血压上升 。投以清震汤加滋阴泻热之药,病中即止,配合复方降压片稳定血压,则头痛自愈 。并嘱咐病人节制饮酒,继服复方降压片以巩固疗效 。观察两月未见复发 。[王卫民.浅谈清震汤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1975,(11):67] 。
4.脾虚挟湿型头痛钱某某,女,42岁,职工 。于1974年9月13日初诊 。病人自述头痛头晕,午后尤甚,已有数月 。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满闷,偶有腹痛肠鸣,大便时干时溏,小便不爽 。症见形体消瘦,神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为脾虚挟湿型头痛 。处方:升麻9g,苍术9g,荷叶15g,陈皮9g,甘草3g,川芎9g,肉豆蔻9g,木香3g,钩藤9g,骨碎补9g 。两剂而愈 。
按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水谷不化,痰湿滋生 。痰浊上扰,清阳不升,故证见头痛头晕 。湿浊不降,则胃脘不适,胸膈满闷,大便时干时溏,小便不利 。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故见形体消瘦,神乏无力 。舌淡苔腻,脉沉 。投以清宣升散、燥湿健脾之清震汤,加温中燥湿之品,以振脾阳,脾健复运,清阳上升,湿浊下降,则头痛头晕自除,二便正常 。[王卫民.浅谈清震汤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1975,(11):67]5.肾虚型头痛吴某某,女,34岁,工人 。1974年9月16日初诊 。自述头痛头晕已数月,以右侧尤甚,经常反复发作,伴有耳鸣目眩,腰膝酸软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夜眠多梦 。症见面色不华,四肢不
温,舌淡少苔,脉沉细 。辨证为肾虚型头痛 。处方:升麻9g,苍术9g,荷叶15g,陈皮9g,炙甘草6g,白芷9g,葛根9g,生地9g,骨碎补9g 。三剂,日服一剂 。
1974年9月20日复诊:头痛头晕俱减,余症尚存,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处方:熟地12g,山药12g,女贞子12g,茯苓9g,枸杞子9g,炙甘草6g,陈皮9g,薏苡仁9g,钩藤9g 。服三剂 。
1974年9月24日三诊:诸候再减,偶有轻微头痛,时有恶心 。舌淡,苔薄白,脉沉 。处方: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陈皮9g,半夏9g,黄精12g,荷叶15g,钩藤9g 。三剂 。
按肾藏精,肾精不足则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时干时稀,舌淡脉沉 。初投清震汤加味,头痛头晕俱减 。治病必求其本,标候初减,复投滋阴养肝肾之左归饮加味,以治其本 。诸候更减,又予六君子汤加味,补气、健脾、养胃、祛痰以善其后 。[王卫民.浅谈清震汤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1975,(11):67] 。
(四)颞动脉炎
某女,53岁,2004年11月10日初诊 。突发右颞剧痛、右眼视力下降至失明1月余 。1月前出现右颞侧及太阳穴疼痛,搏动性、烧灼感,疼痛剧烈,7天后出现右眼视力下降,直至失明,光感消失,眼底血管造影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并右眼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现右颞侧剧痛,连及眼眶,曾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灵光注射液、弥可保、地塞米松等,疗效不明显 。糖尿病史10余年,空腹血糖7~8mmol/L,口干,纳眠及二便均可 。体力差,胸闷 。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 。右颞动脉搏动消失,触痛明显 。血常规、血沉均正常 。西医诊断:颞动脉炎 。中医诊断:少阳头痛 。辨证属湿热夹瘀,阻滞少阳经脉 。治当清热化湿,活血通脉 。方选清震汤加味,处方:土茯苓90g,升麻15g,荷叶12g,苍术9g,川芎9g,当归18g,天麻15g,浙贝母15g,羚羊粉1g(冲),珍珠粉2g(冲),先煮土茯苓,取其汁代水煎药口服,日1剂 。复诊:上药进3剂,右颞部剧痛消失,偶感一丝隐痛,以太
阳穴为主,睡眠好转,人睡较迅速,口不干,大便正常 。舌红略暗,苔薄黄,脉沉弦细 。右颞动脉触痛消失,未扪及搏动 。此湿热渐化,而阴亏之象已现,治疗仍当清化湿热、活血通络,兼顾养阴 。处方:上方加石斛15g,枸杞15g,煎服法同上 。三诊:头痛未作,右眼视力逐渐改善,已能看清对方面孔,并可看到室外较远的树枝 。精神好,睡眠佳,大便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右颞动脉无触痛,已能扪及搏动 。上方继服12剂 。头痛未作,视力明显提高,右眼视物模糊,矫正视力0.4,右颞动脉搏动明显增强 。服药18剂后,双眼视物清晰,可看清远处物体,视力基本恢复正常 。右颞动脉搏动正常 。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再发作,视力正常 。
按颞动脉炎头痛剧烈,可扪及肿胀颞浅动脉,与医籍记载之“雷头风”近似,按经络循行言之,当属少阳头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更有雷头风者,头痛而成核块,头面肿痛,憎寒壮热……或头中如雷之鸣…宜清震汤 。”用升麻、苍术、荷叶各12g,食后服 。病虽在少阳,但湿热多源自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故治疗虽应疏利少阳经脉,而除湿仍当求之脾胃 。拟清震汤加味以清宣升散,除湿化瘀,清热解毒 。方中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疏散透达 。《名医别录》载之可治“头痛寒热,风肿诸毒”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辛香燥烈,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 。《名医别录》言其“主头痛,消痰水” 。荷叶味苦涩,性平,色青气香,其形状如仰盂,其象属震(震仰盂,震为雷),能升助胃中清阳之气上行,配合甘温辛散之药,升发散邪,且能固胃气,使邪不传里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诸药多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阳气升则火不郁,头痛自止 。重用土茯苓为君药,本品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长于解毒化湿,善解湿毒、无名毒,可治头风痛、厥头痛 。雷头风肿赤是湿热夹毒之表现,治应清解疏利,土茯苓最为对证 。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土茯苓有解毒镇痛作用 。配合清震汤之清宣疏散为臣,加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辛散上达巅顶,散邪气,疏经脉,又乃少阳引经之品 。以当归活血止痛,《本草纲目》言其:“治头痛,心腹诸痛” 。天麻乃风药,疏利经络,调理气血,缓急止痛 。浙贝母苦泄清热毒,开郁散结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湿热壅滞,肝经气血为之不利,以致痛甚而失明,故用羚羊角粉、珍珠粉冲服以清热解毒、凉肝明目 。诸药合用,则湿毒得解,瘀热得化,头痛止而目复明 。[黄粤,丁元庆.颞动脉炎治疗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33] 。
(五)小儿痱毒
某男,7岁,患小儿痱毒,初诊,两月前因手挠致感染,头部出现十数个粟子大小的脓疱,流黄色稀薄液体,液体流至颜面、颈部、胸部,渐致溃疡,经某皮肤病研究所治疗无效,后转他医治疗,服用清热解毒之品(银翘散加减)后,头面部痱毒不但不愈,又出现腹泻不止,后改服健脾止泻之薏苡仁、扁豆、山药之类,腹泻明显减轻,但头部痱毒加重,口疮略有好转 。舌平,苔薄白,脉细滑 。投以清震汤加味,以升胃阳,和胃气,利湿热 。药用:升麻3g,苍术6g,青荷叶一张,滑石15g,防风3g,砂仁3g 。水煎一次取250ml,频服 。服上方3剂,头面部痱毒明显消退,黄水已止 。腹泻,口疮痊愈 。前方再进3剂,痱毒全退 。[杨守义,张延昌.清震汤加味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体会.甘肃中医,1991,4(2):18] 。
(六)中耳炎
某女,21岁,患中耳炎,鼓膜穿孔已3年有余,经中西药治疗少效,问之所服中药多系龙胆泻肝汤之类,均为苦寒清胆之品,观其耳部有较多的白色或略见黄色的稀薄脓液流至耳外,甚痒 。舌平,苔白黄,脉细弦 。证属苦寒伤胃,湿热内蕴,胃阳被遏 。治以清湿热,调胃气,升胃阳 。方选清震汤加味 。升麻6g,苍术18g,清荷叶一张,防风6g,刺蒺藜20g,茵陈20g,葛根10g,白术10g 。服上药6剂后,耳内流脓及痒全消 。此方继续服用24剂,中耳炎告愈 。[杨守义,张延昌.清震汤加味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体会.甘肃中医,1991,4(2):18] 。
(七)突发性失音(喑哑)
一女歌唱演员,48岁 。因感冒后突然语言障碍,一字不能出,并手示咽部作痒,其他无明显不适(无恶寒,无头痛),病人用文字告曰:明日将去登台演出,甚为着急,请求医治,以解急难 。诊其舌平,苔薄白,两脉沉 。细辨其证,则为长期歌唱演出,肺胃之气受损,再加外感,邪之内侵,而致突然喑哑 。治疗必从肺胃入手,故选用清震汤加麻黄、桔梗等开宣肺气之品 。药用:升麻3g,苍术10g,清荷叶1张,麻黄6g,杏仁8g(打),桔梗10g 。上药服1剂后,第二天即去登台演出,只是唱高音时略现嘶哑 。上方继服2剂后,加入藏青果15g,再服3剂,而获痊愈 。[杨守义,张延昌.清震汤加味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体会.甘肃中医,1991,4(2):18] 。
(八)牙痛
某女,72岁,患牙痛3月,昼轻夜重,经口腔科抗炎治疗无效 。诊其舌平,尖略红,苔薄黄 。病家牙痛日久,且昼轻夜重 。证属胃阳被遏,清气不升,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清震汤合滋肾通关丸加味治之 。升麻6g,苍术12g,清荷叶一张,知母18g,黄柏10g,紫油桂1.5g,细辛3g,当归15g 。服药3剂,夜间牙痛大减,昼日已不痛了 。上方加地骨皮18g,继服6剂,以治疗痊愈而告功 。[杨守义,张延昌.清震汤加味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体会.甘肃中医,1991,4(2):18] 。
【程钟龄加味清震汤的作用功效、适应症】(九)过敏性鼻炎(酒渣鼻)
李某,女,24岁 。轻度酒渣鼻,同时患过敏性鼻炎,表现鼻塞不通,流清黄涕 。每遇风寒,或闻及异味,则鼻塞流涕加重,并连续打嚏,病程半年 。舌质正常,苔薄白,两脉沉 。仍投以清震汤加味,以开宣肺胃之气 。升麻6g,苍术18g,清荷叶一张,苍耳子30g,白芷10g,黄芩6g,麻黄6g,川芎6g 。服上药6剂后,不但鼻塞通,流涕止,而且酒渣鼻也明显减轻 。前方再进6剂,过敏性鼻炎未再发作,酒渣鼻进一步减轻 。后在原方中加赤芍15g,当归15g,又服3剂,诸症皆愈 。[杨守义,张延昌.清震汤加味治疗头面部疾病的体会.甘肃中医,1991,4(2):18] 。
【临证提要】
清震汤(升麻汤)原为治雷头风(头痛,头面起疙瘩,或头内如雷鸣,憎寒壮热,状如伤寒)的特效药 。现代临床在清震汤基础上加减不仅用于雷头风,还用于中焦痰湿阻滞、头面诸症 。如各种头痛、牙痛、中耳炎、过敏性鼻炎、酒渣鼻、颞动脉炎、小儿头面痱毒、喑哑等及胃炎、中焦湿阻证等,本方长于发散中焦湿热或痰火,且可引药达头面部,不失为治疗中焦湿热的又一好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