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作用与功效

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作用功效】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
【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第十二30) 。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第十二41) 。
【方解】本方用生半夏降逆止呕,生姜和胃散痞,加茯苓导水下行,以定眩悸 。
【方论】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 。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金匮要略心典》) 。
【临床应用与医案】
1.水气呕吐付金生,时当暑月,天气亢燥,饮水过多,得胸痛病,大
汗呕吐不止 。视之口不渴,脉不躁,投以温胃之剂,胸痛遂愈,而呕吐未除,自汗头眩加甚 。再以温胃方加黄芪与服,服后亦不见效,惟汗出抹拭不逮,稍动则眩晕难支,心下悸动,举家咸以为脱,吾许以1剂立愈 。半夏15g,茯苓9g,生姜1片 。令即煎服,少顷汗收呕止,头眩心悸顿除 。
按饮水过多,消化不及,停于心下,蕴郁胸脯,而致胸痛,汗出,呕吐不止 。虽无阳热见证,但继用温胃,饮邪不能尽去,唯宜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止呕,导水下行,竞1剂呕止,其效如神 。(《谢映庐医案》) 。
2.痰饮呕吐朱左,停饮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气,升多降少,五十日辄呕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脉象沉弦 。夫痰之与津,本属同类,清气化,则津随气布而上供;津气不化,则液滞为痰而中阻 。气之化与不化,悉视阳之转运如何,所以《金匮》有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之例也 。然刚燥之药,多服劫阴;攻逐之剂,正虚难任,惟有分其清浊,使清津上升,浊液下降,虽难霍愈,或可减轻耳 。
制半夏6g,云茯苓24g,老生姜3g 。来复丹3g,药汁送下 。
按痰饮聚于胃府,胃气上逆,辄呕痰水,宜小半夏加茯苓汤冶之 。加用来复丹,以促阳气来复也 。(《张聿青医案·卷七》) 。
3.胃脘痛格桑某,女30岁,牧民 。患者饮食生冷诱发胃脘痛 。1973年9月12日来诊 。症见:胃脘痛,打嗝,吐清水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食欲减退,反酸嗳气,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微沉紧 。此为过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不振,寒邪犯胃所致 。治宜温胃散寒,祛痰止痛,引水下行 。
处方:半夏4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生姜30g 。
二诊:9月16日,服药4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而愈 。为巩固疗效,继服2剂,病情稳定,追访5年未见复发 。[王子德.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运用探讨.四川中医,1983,(2):26] 。
4.神经性呕吐姜某,女,33岁,1986年5月3日来诊 。呕吐1年余,或在饭前,或在饭后,或进食即吐,或夜间而呕,发作无时 。吐物或为末尽消化之食物,或为清水痰涎 。曾于哈市医院做多项检查,除轻度胃下垂外,未见其他异常,诊为神经性呕吐,但中西药物屡用乏效 。刻诊:体质瘦弱,面色苍白,纳减,体倦,头晕心悸,脘腹部痞闷不舒,中下腹时肠鸣,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证属胃失和降,痰饮内停 。治宜降逆和胃化痰,拟小半夏加茯苓汤与之 。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作用与功效】半夏30g,生姜25g(切片),茯苓20g(半夏温水浸30分钟后,去水,合诸药共煎)徐服 。药下呕吐即大为减轻,仅进5剂,呕吐肠鸣诸症悉止 。[李华.经方临证偶拾.河南中医,1996,(1):21] 。
【临证提要】本证为支饮之一证 。以呕为主症,伴有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悸 。由水停心下,支结膈间所致 。本证较小半夏汤证饮停为重,故加茯苓以健脾利水,并可宁心止眩,一举数得 。

    推荐阅读